针对上述情况,消费者协会特发布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药品消费应注意科学、安全、健康消费药品。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安全合理用药,做到“五要”:
一、要细看说明书,吃明白药;
二、要按照医嘱,对症吃药;
三、要遵循用药禁忌,避免盲目合并药物;
四、要检查药品有效期,观察药品质量,避开广告陷阱,价格货比三家,谨防假劣药品;
五、要索取购药凭证,作为消费证明和维权证据。
药品消费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安全。然而,不合理用药损害消费者健康的问题仍多有发生。药品消费环境并不乐观。药品消费请注意科学安全健康&,据有关部门调查普通消费者在用药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1.认为新药、贵药以及进口药才是好药,迷信所谓的“特效药”,忽略了药品的毒副作用,以及经常服用后会出现耐药性。
2.滥用、乱服抗生素、抗感染、减肥、排毒或滋补类药物;
3.服药不按规定用法,用量,随意增减剂量;
4.多种药品并用,忽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据调查,合并用药品种数达到6--10种时,药物不良反映发生率7-10%;品种数达11-15种时,不良反映发生率可达24-28%。
5.用药不注意病人的年龄,生理特点,忽视老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的用药安全。
6.遇病时采取“先入为主”的态度,将病症自诊为“老毛病”自行用药,或模仿他人用药,或盲目跟从广告宣传用药。
7.家庭药品久备而不常用。
8.对中药的副作用存在误解,认为中药无副作用。而事实并非如此。例如:一些排毒养颜药品,含有大黄、芒硝等中药成份,具有毒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
汽车产品召回的相关法律规定。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汽车产品相关活动的各方,制造商需履行召回义务并承担费用。当汽车产品存在缺陷时,需按照主动或指令召回程序要求组织召回。召回制度旨在保护消费者安全,促进企业发展,并维护我国消费者国际经济利益。
梁先生在小米公司官网购买手机后,因遇到手机自动重启、程序丢失等问题认为公司虚假宣传而将其告上法庭的案情。法官认为小米公司的广告虽然夸大效果但并不构成民事欺诈,实际交付的手机与广告宣传的配置一致,只是广告描述过于夸张。不当的广告宣传并不等同于欺诈行为,
网络团购消费者如何维权的问题。当消费者遭遇网购欺诈时,可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在7日内无理由退货,并向消费者协会或工商所投诉。商家如果存在欺诈行为,需要进行3倍赔偿。文章还举了两个网购欺诈的案例,并详细说明了网络价格欺诈的三种形式:虚
注册商标需要变更注册人的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应当提出变更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