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查网站是否具有合法的ICP证及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网络购物一定要在正规的大网站进行,不要随意点击不安全网站或是卖(买)家提供的链接网址进行购物。在正规网站购物也一定要使用网站指定的第三方支付方式。
2、不要贪图便宜而轻易相信网上信息,特别是价格出奇的低的物品。如要网络购物应到诚信度较高的淘宝网、当当网等网站,该类网站提供了信用评价系统和“支付宝”等安全交易方式,可有效降低风险。有些物品,自己可以盘算一下,就算是“水货”、“二手”物品也有一定的成本和销售费用,有的价格就低得像送一样,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上只会掉陷阱”。
3、不要在不正规网站上下载不明程序。不要在非银行网页里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号、客户号及支付密码、动态密码等相关私人保密的重要信息。
4、不要轻信网上的中奖信息,特别是要求领奖前要先支付有关费用的中奖信息。
5、注意付款方式,尽量验货后再付款,不要轻易汇钱。有些网站的支付方式限定为个人银行卡转账,不接受邮局汇款和网上支付。遇到这种情况也一定要慎重。因为通过邮局汇款需要收款人的联系地址;通过网上支付时,网络银行对交易过程有详细的记录,一旦发生诈骗,公安部门较容易追查。因此,部分虚假网站的个人银行卡往往都是通过虚假证件办理的,难以进一步追查。
6、在没有收到奖品或奖金的时候千万不要急着汇钱给对方。交易完成后,尽量索取售货凭证。
7、登陆工商、防范网络诈骗联盟等网站,多掌握一些防范网络诈骗的知识。如果无法辨别真假,可利用搜索工具对举办抽奖活动的公司进行搜索,查看其官方网站的网址和服务电话,对照中奖网站和官方网站的网址是否一致,或直接拨打合法的官方网站的服务电话进行确认,或请警察协助判断。
一类是利用购(租)房者的急切心理和知识缺乏,一房多卖(租),骗取“订金”或卷款逃跑。事实上,我国《合同法》中规定,确定买卖的只有定金,一旦买卖未成交,损失方有权向违约方索要两倍定金作为赔偿,而“订金”没有法律效力。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受害的购房者可向消费者委员会投诉,或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解决。
另一类是利用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牟取暴利。例如在房产买卖中,我国有关法律规定,房地产中介应当在销售商品房时提供房源信息、销售价格并表明收取佣金,即按房产成交价格的3%到5%提取佣金。但现实中,中介往往隐瞒委托人的实际出卖价格和第三方进行交易,获取佣金以外的报酬。购房者和售房者很难了解到真实的出售价格,差价则由不法中介赚得。
类似的手段还有“阴阳合同”:如明明房屋成交是70万元,中介公司却要求客户在签订的合同中写成50万元。很多购房者认为这样做可以少交税款,往往同意中介公司的劝说,却不知道其中隐藏着风险。事实上,政府部门所看到和所审核的合同都是按规定填写的原价买卖合同,因此只承认原价合同。买卖双方一旦因为补充合同发生纠纷,就很难裁定。如果双方是口头约定,进行现金交易,那风险就会更大。所以购房者一定要遵循正常法律程序,才能保护自己的利益。
关于鞋子的三包期问题以及产品维修的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部分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在三包期内,商家需负责修理、更换或退货,并赔偿消费者损失。虽然三包期已过,商家仍有权对产品进行维修并要求消费者支付维修费用。文章还详细说明
消费者投诉的应诉受理情况。其中规定了应受理的投诉类型,包括消费者受到损害、经营者未履行法定义务和农民购买生产资料权益受损等投诉。同时,也明确了不予受理的投诉情形,如经营者之间购销活动纠纷、商品超过保修期和合格证期等。此外,文章还提到了酌情处理的情形,
食品安全法第96条关于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赔偿规定。消费者可以要求返还价款并获得十倍赔偿。为了认定销售者是否具有“明知”的主观过错,需要考虑销售者是否履行了进货查验记录和销售过程中的注意义务。此规定体现了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的严厉
消费者的知情权,包括了解商品和服务的相关信息以及消费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权益保护措施。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并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法律规定了商品和服务应符合的标准和要求。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助于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