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征地拆迁 > 征地拆迁纠纷 > 违法征地 > 农民遇上违法征地,可以拒绝签字么

农民遇上违法征地,可以拒绝签字么

时间:2025-02-14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0595
土地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产,农民的农业生产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而国家在公共利益需要的情况下,是可以对土地进行征收的,那么农民遇上违法征地,能不能拒绝签字的?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农民遇上违法征地,可以拒绝签字么

依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遇上违法征收土地的情形时,是可以拒绝征收土地签字的,违法的征地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无权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单位或个人非法批准占用土地、超越批准权限非法批准占用土地、不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批准用地、或者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批准占用、征收土地的,其批准文件将被视为无效。对于非法批准征收、使用土地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如果构成犯罪,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应当予以收回。如果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将以非法占用土地的方式进行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如果非法批准征收土地的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征用土地程序

1、拟定征地方案

征地方案由拟征地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或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拟定。征地方案包括征地的目的及用途、征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上附着物的种类及数量、征地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劳动力安置途径、原土地的所有权人及使用权人情况等。征地方案应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征地人,并通过公告的方式进行公示。公告还应告知被征地人的禁止事项和听证权利,并进行对征用范围内土地、地上附着物和人口的调查统计。

2、审查、报批及批准

征地方案拟定后,由县、市人民政府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的批准权限,经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获得批准后,批准此征地方案的政府将作出用地批复,下级政府将依此进行征地。

3、征地方案公告

征地依法定程序批准后,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当地进行公告。被征地的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应当在公告规定的期限内,持土地权属证书到当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征地补偿登记。

4、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进行公告、组织实施

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批准的征地方案,对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地上附着物等进行进一步核实,制定征地补偿、人员安置及地上附着物拆迁等具体方案。确定征地的补偿和人员安置方案后,有关地方政府应当进行公告,并听取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对征地补偿和人员安置方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同时向被征地单位和农民支付相关费用,落实人员安置及地上附着物拆迁方案。

5、清理土地和实施征地

征地补偿和人员安置方案实施后,县、市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组织相关单位对被征用的土地进行清理,并组织实施征地和供地。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未批先占:是否合法?如何维权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 农民状告政府违法征地相关法律依据

    中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农民状告政府违法征地的法律依据。包括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原则、耕地保护政策、征地审批权限、征地补偿标准、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以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公告和补偿费标准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办法和标准。

  • 非法征地的法律责任与追究
  • 房地产公司拆迁补偿费的核算方法
  • 如何举报政府违法征地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