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房屋拆迁,适用国务院590号令《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以及各地政府根据国务院条例制定的《房屋征收实施细则》。
对于农村征地拆迁,目前适用的法律是《土地管理法》以及各地政府制定的《征地拆迁补偿办法》。
此外,还适用《房屋评估办法》等其他法规。
1、被拆除房屋的所有权证。
2、证明被拆除房屋的结构、性质(住宅、办公和/或商用)、建筑面积等的证据。
3、当被拆迁房屋所有权证上记载的所有人与主张权利的被拆迁人不同时,还需要提交证明被拆迁人对于被拆迁房屋享有接受补偿安置权利的证据(包括亲属关系证明、继承权公证书、放弃权利声明等)。
4、证明房屋被拆除的时间的证据。
面对非法征地拆迁,农民在维权中应理智清醒,依法办事,以免遭到地方政府的陷害。另外,征地拆迁补偿安置不合理时,农民应谨慎签字,因为农民拥有土地和房屋的合法使用权和所有权,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非法占地施工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农民房屋拆迁安置原则是先安置后拆迁。该部门首次明确了这一原则。《通知》要求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有关程序,坚决制止和纠正违法违规的强制拆迁行为。
《通知》指出,在农民住房拆迁补偿安置中,应给予合理补偿。具体措施包括:
- 在城市远郊和农村地区,主要采取迁建安置方式,重新安排宅基地建房。
- 在城乡接合部和城中村,原则上不再单独安排宅基地建房,主要采取货币或实物补偿的方式,由被拆迁农户自行选购房屋或由政府提供安置房。
- 被拆迁农户所得的拆迁补偿以及政府补贴等补偿总和,应能保障其选购合理居住水平的房屋。
《通知》要求安置房建设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防止出现“重复拆迁”。具体措施包括:
- 在城市远郊和农村地区,迁建安置应在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安排迁建用地,优先利用空闲地和闲置宅基地。纳入拆并范围的村庄,迁建安置应向规划的居民点集中。
- 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新农村或中心村建设,统筹安排被拆迁农户的安置住房。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中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农民状告政府违法征地的法律依据。包括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原则、耕地保护政策、征地审批权限、征地补偿标准、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以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公告和补偿费标准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办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