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以欺骗手段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或冒充合格产品进行销售,且销售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的行为。
根据《刑法》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将被处以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罚金数额为销售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销售金额的二倍;销售金额在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将被处以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罚金数额为销售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销售金额的二倍;销售金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将被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罚金数额为销售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销售金额的二倍;销售金额达到二百万元以上的,将被处以十五年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罚金数额为销售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销售金额的二倍,或者没收财产。
对于涉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案件,根据以下情形之一,应予立案追诉:
在上述情形中,"在产品中掺杂、掺假"是指在产品中加入杂质或异物,导致产品质量不符合法律、法规或产品明示质量标准的要求,降低或失去应有使用性能;"以假充真"是指以没有某种使用性能的产品冒充具有该种使用性能的产品;"以次充好"是指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者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新品;"不合格产品"是指不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的质量要求的产品。
对于难以确定上述行为的情况,应委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进行鉴定。"销售金额"指生产者、销售者出售伪劣产品后所得和应得的全部违法收入;"货值金额"以违法生产、销售的伪劣产品的标价计算,如果没有标价,则按照同类合格产品的市场中间价格计算。如果货值金额难以确定,可以根据《扣押、追缴、没收物品估价管理办法》的规定,委托估价机构进行确定。
侵犯客体是国家对普通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
普通产品是指除了刑法另有规定的药品、食品、医用器材、涉及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电器等产品以外的产品,如农药、兽药、化肥、种子、化妆品等。
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管理制度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规范产品生产的标准,产品出厂或销售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检查内容,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损害赔偿,法律责任等制度。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侵犯了国家对产品质量的上述管理制度,生产、销售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伪劣产品扰乱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秩序,侵犯了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客观方面表现为生产者、销售者违反国家的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行为。
违反产品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一般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以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关于产品质量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有关行业标准规则等。关于伪劣产品的界定标准,在上述产品质量法规中有规定。
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行为表现可具体分为以下四种行为:
这是指行为人在产品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掺入杂质或假的物品。
这是指行为人以伪造产品冒充真产品,表现为伪造或冒用产品质量认证书及其认证标志进行生产或销售这类产品的行为。
这是指行为人以低等级、低档次产品冒充高等级、高档次产品,或以残次、废旧零配件组合拼装后冒充正品或新产品的行为。
这是指行为人以不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假冒符合产品质量标准的产品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上述四种行为中的任何一种即可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如果行为人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行为,也应视为一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不实行数罪并罚。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金额达到5万元以上是构成该罪所要求的客观要件。
犯罪主体可以是个人或单位,主要包括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两类人。生产者指产品的制造者(包括产品的加工者),销售者指产品的批量或零售销售者(包括产品的直销者)。生产者、销售者是否具备合法的生产许可证或营业执照并不影响该罪的成立。
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一般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
行为人的故意表现为:
在生产领域内有意制造伪劣产品。
在销售领域内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在销售产品中故意掺杂、掺假;
二是明知是伪劣产品而售卖。
洗衣店衣物损坏赔偿相关的法律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如局部损坏、衣物丢失或损坏严重等,洗衣店需进行不同标准的赔偿。对于高档、名贵衣服的清洗,若经修补后仍有价值,按保值金额的30%赔偿;若丧失价值则全额赔偿。消费者应注意保留凭证并妥善沟通维权。对于名贵的衣
因质量问题被起诉的处理方式。作为被告方,应积极应诉并提出反诉,要求对方承担产品质量责任。对于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消费者有权要求修理、更换或退货,若造成损失,可要求赔偿。赔偿责任的主体包括产品制造者和销售者,承担赔偿责任需满足产品质量缺陷、导致损害及因
医院就医是否构成消费行为的争议。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医行为被视为生活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消费,消费客体是商品和服务,消费方式包括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就医主体包括公民个人和进行生活消费的单位。虽然就医是被动接受的行为,但只要其有偿获得的商
消费者在购买缺陷产品后的赔偿途径。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并要求赔偿。赔偿包括人身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前者包括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后者包括财产恢复和折价赔偿。受害人向生产者或销售者提出损害赔偿的时效期限为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