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的批租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根据征用土地的性质和需求面积逐级上报审批。然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招商引资和建设优先战略与国家审批要求形成了直接的利益冲突。在这种利益驱使下,地方政府开始违规操作,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无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要求,超越审批权限进行非法批地。
一些地方政府默许、纵容甚至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经批准就开始使用土地,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甚至侵占基本农田。根据清华大学土地课题组的调查,80%的非法批地案件中,地方政府和相关政府部门是违法主体。而地方政府非法批地的新特征是违规宗数减少,但面积总量增加,并呈现西进北移的趋势。
违法占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经营性企业,尤其是房地产企业为了谋取土地增值的潜在收益而违法占地、大量囤积。二是国家开发区占地。全国目前有6800多个工业园区。虽然2003年国家整顿了各类开发区,但一些地方以“产业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名义变相设立“开发区”来圈地招商,一些已被撤销的开发区也通过改名重新复活。有的区县通过“挂靠”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工业项目所征土地的“低价”协议出让。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项目和投资,违反国家《协议出让土地》管理办法,以“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出让土地。随着一些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些西部地方政府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盲目签订协议,擅自承诺向开发商提供大量土地进行成片开发,甚至有的协议可以提供40~50平方公里土地。这导致少数企业垄断大量土地资源,同时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为避免协议转让土地模式的制度损失,国土资源部已发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明确规定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招、拍、挂出让范围、截止期限、出让价款和发放证书等。
二是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六类商业经营性用地违规“分批交纳”土地出让金。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规定,受让人应在缴清全部出让金后依法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通过土地项目分期付款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开发商通过有限的资金就可以启动多个项目,并将风险转移到金融机构。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中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农民状告政府违法征地的法律依据。包括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原则、耕地保护政策、征地审批权限、征地补偿标准、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以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公告和补偿费标准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办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