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颁布,明确了破产企业清偿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的第一顺序。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将职工解除劳动合同补偿金和职工集资款也列为第一顺序清偿。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新《破产法》”)进一步明确了第一顺序清偿范围,包括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以及应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
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行政规范,包括《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等。1996年,国家经贸委、中国人民银行也发布了《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这些规范给予政策性破产的企业特殊优惠,超越了法律规范,例如明确土地使用权必须首先用于解决职工安置问题,甚至已抵押的土地所有权变现也可以用于偿付职工安置费。此外,职工住房及其他社会性资产也被排除在破产财产之外。
法律与政策的交织给国有企业破产案件的审判实践带来了困扰,增加了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难度。
首先,法院的主导地位被削弱。法院不仅要适用破产法律法规,还要遵循国务院、各部门甚至地方政府的特殊规定,特别是在职工安置方面,只能按照政策进行,这大大增加了破产案件的审理难度。
其次,国有破产企业职工的实际安置困难。由于企业资不抵债,清偿范围的扩大和清偿标准的提高导致第一顺序分配数额膨胀,职工内债数量大,即使牺牲其他债权人的利益,也难以有效安置职工。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影响社会稳定。
最后,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企业被设定的抵押财产往往被用于安置职工,大量牺牲债权人的利益导致法律失去了公信力。
自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新《破产法》仍为政策性破产留出空间,规定在该法施行前国务院规定的期限和范围内的国有企业实施破产的特殊事宜,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综上所述,法律与政策的交织对国有企业破产案件的审判实践带来了困扰。法院的主导地位被削弱,职工的实际安置困难,债权人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护。新《破产法》为政策性破产留出了空间,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平衡各方利益,确保破产案件的公正审理。
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与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问题。在破产过程中,企业需要向法院报告职工人数和分流安置方案,积极利用再就业服务中心为职工提供培训和就业信息。对于自谋职业和调出的职工有不同的奖励和安置费标准。同时,也详细说明了离、退休人员的交接管理方案以及
公司解散时的实物资产分割方式。清算时,实物资产可折现用于偿还债务,剩余财产按照股东出资或持股比例分配。清算期间,公司不得从事与清算无关的经营活动,财产不得分配给股东,直到债务清偿完毕。公司破产清算流程包括解散决议和清算组成立、债权人通知和公告、清算方
单位破产后职工丧葬费用的清偿问题。依据我国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包括职工工资、福利和补偿金,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以及普通破产债权。若破产财产不足,按比例分配。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工资按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主体资格的要求以及债务人申请破产所需材料。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具备被申请破产的主体资格。申请材料包括破产还债申请书、企业主体资格证明、企业法定代表人与主要负责人名单、企业职工情况和安置预案、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需反映注册资金、亏损、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