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火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放火行为是否构成放火罪,关键在于是否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行为人将火势有效地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没有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就不构成放火罪。对于只烧毁较小财物的行为,如烧几件衣物、一件小家具、小农具等,也不构成放火罪。但是,如果行为人放火烧毁自己或家庭所有的房屋或其他财物,足以引起火灾并危害公共安全的,应以放火罪论处。
放火罪的客观要素表现为实施放火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放火行为可以是作为方式,即直接用各种引火物点燃公私财物;也可以是不作为方式,即故意不履行防止火灾发生的义务,放任火灾的发生。
作为方式实施的放火行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火种;二是要有目的物,即要烧毁的对象物;三是要让火种与目的物接触。一旦火种开始起火,即使将火种撤离或扑灭,目的物仍可独立继续燃烧,放火行为就被视为实行终了。
不作为方式实施的放火罪,行为人必须负有防止火灾发生的特定义务,而且能够履行这种特定义务而不履行,以致发生火灾。行为人必须是负有特定作为义务的人,并且有能力履行这种特定作为义务,同时客观上必须有不履行这种特定作为义务的事实。
放火行为必须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如果放火行为从对象、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考察,确实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不存在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性,不构成放火罪。
放火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放火罪应负刑事责任。
放火罪的主观要素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放火行为会引起火灾、危害公共安全,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判断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放火罪的全部构成要件为标准,而不是以犯罪目的是否达到为标准。放火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在刑法第114条和第115条中规定。根据刑法理论,只有第115条规定的严重结果发生了,才能适用该条文。因此,认定放火罪的既遂与未遂应以114条规定的放火罪的构成要件为标准。
如果行为人以放火为手段毁损公私财物,没有造成重大损失,也不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应以故意毁坏财物罪论处。如果行为人放火烧毁公私财物,造成重大损失或危害公共安全的,应以放火罪论处。
行为人在实施其他犯罪后用放火的方法焚毁罪迹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如果行为人消灭罪迹的放火行为不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应根据所犯的罪从重处罚,不另以放火罪实行数罪并罚。如果行为人消灭罪迹的放火行为足以危及公共安全的,应另以放火罪与前行为构成的犯罪实行数罪并罚。
放火罪的法律定义及其构成要素。放火罪是指故意焚烧公私财物,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其构成要素包括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主体的年龄和责任、以及犯罪人的故意。
纵火未遂在我国刑法中是否构成犯罪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放火罪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行为,即便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只要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就构成犯罪。根据不同的情节,犯罪分子将面临不同程度的刑罚。
法律规定的过失犯罪类型,包括放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等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以及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这些犯罪多源于行为人的疏忽大意或过度自信,造成对他人人身健康及财产权益的侵害。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裁量较故意犯罪更为宽松,仅
危害公共安全罪主要涉及罪名放火罪、失火罪、决水罪、过失决水罪、爆炸罪、过失爆炸罪、投放危险物质罪、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量刑方式具体如下:一、故意犯罪。(一)基本罪状:危害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