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单位犯罪案件时,除了进行审查外,还需审查起诉书中是否准确列明了被告单位的名称、住所地以及代表被告单位出庭的诉讼代表人的姓名、职务和通讯处。如果起诉书未按规定列明上述信息,法院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在3日内补充提供。
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应当是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如果被告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那么单位的其他负责人应当作为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出庭。如果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和被指控为单位犯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同一人,人民法院应当要求人民检察院另行确定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
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理单位犯罪案件时,应当通知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出庭。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在接到出庭通知后应当按要求出庭。如果拒不出庭,人民法院在必要时可以拘传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到庭。在审理单位犯罪案件时,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开庭时,诉讼代表人的席位位于审判台的左侧。如果被告单位需要委托辩护人,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办理。
如果被告单位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尚未依法追缴、扣押或冻结,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追缴、扣押或冻结。为保证判决的执行,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先行扣押、冻结被告单位的财产或要求被告单位提供担保。
在人民法院审理单位犯罪案件时,如果被告单位已经被注销或宣告破产,但单位犯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下,法院应当继续审理该案。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