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皮包公司和空壳公司这类拥有法律确认形式特征但缺乏实质特征的公司,其并非单位犯罪主体。因此,对于以这类公司名义下的犯罪行为,应当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而对于**公司、子公司、总公司、分公司**这类具备实质特征的公司,其作为独立法人,可以被视为单位犯罪主体。
在理论界对于国家机关是否应被视为单位犯罪主体存在争议。然而,笔者认为,法治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法的权威性,而非国家的权威性。在法的许可范围内,所有社会主体都应开展活动。任何主体触犯法律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机关单位在犯罪中获得的非法利益与国家财政无关。如果不对机关犯罪进行打击,将鼓励机关犯罪的存在,对国家机关产生破坏作用,并可能纵容机关犯罪中的责任人员。由于单位犯罪是整体犯罪,其行为由单位成员一个个具体的行为构成,因此,单位犯罪的成立是追究自然人责任人员刑事责任的前提。因此,将机关犯罪视为单位犯罪处理,才能更加合理地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租赁、承包只是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企业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租赁、承包者按照自己的经营思路管理被租赁、承包的企业,形成以自己为权力中心的企业组织,并按照合同约定分配经营收益。因此,租赁、承包者有可能以企业名义实施犯罪。然而,是否为企业利益取决于合同约定。如果合同约定采用定额交付租赁、承包费,无论租赁、承包者如何经营,都不会影响企业利益。因此,其利用单位名义犯罪只能解释为追求个人利益。
如果合同约定按收益比例分配,则租赁、承包者的每一个经营行为都与企业利益相关。其利用企业名义犯罪所得非法所得应归于企业,即使其个人也获得了一定利益,但这也是以企业收益增加为前提的。在第一种情况下,由于租赁、承包者的行为仅符合单位名义的条件,不构成单位犯罪,应追究租赁、承包者和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在第二种情况下,由于租赁、承包者的行为同时符合单位名义和为单位获取非法利益的条件,应视为单位犯罪,并应同时追究单位及租赁、承包者等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