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是指在单位犯罪中对单位起主要决策作用的人员。他们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多个人。他们对单位犯罪负有直接责任,是追究单位犯罪中领导或决策人员刑事责任的基础。一般来说,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1. 决策者:他们是单位犯罪意图、犯罪计划、犯罪阴谋的创制者,是决定单位犯罪的最高指挥者或策划者。他们并不直接参与实施具体的犯罪行为,而是利用领导权指使具体的职能部门及其下属人员去实现犯罪计划。
2. 不可推卸责任的领导或决策人员:他们可能没有参与单位犯罪的决策,但仍然要负领导责任。这类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疏于管理,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不执行相关规章制度,导致有关部门放任自流,公然进行单位犯罪活动;另一种是对单位的犯罪采取放任态度,即使发现或意识到本单位正在进行犯罪行为,也不制止、过问或追究,使单位犯罪得以完成。
对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具体包括哪些人员,学界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包括法定代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单位的一般负责人、单位的部门负责人;有的认为是单位犯罪的决策者;有的认为主要指董事长、厂长、经理等。笔者认为,限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范围太狭窄,不利于打击单位犯罪。因此,我们基本同意包括法定代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单位的一般负责人、单位的部门负责人。
现行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单位犯罪中直接责任人员应当如何处罚。根据《纪要》的规定,对单位犯罪中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根据其在单位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犯罪情节,分别处以相应的刑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在个案中不一定是主、从犯关系,有的情况下可以不区分主、从犯,但具体案件可以区分主、从犯,且在同一刑罚档次和量刑幅度内无法做到罪刑相适应的,应当分清主、从犯,依法处罚。
一般情况下,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单位犯罪中处于支配地位,通常是单位犯罪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对单位犯罪的实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行为的危害程度较重。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往往是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的授意下具体执行的,所起作用较小,其行为的危害程度较低。因此,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虽然参加了单位犯罪的实施,但是法律对其处罚在程度上应当轻于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