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的主体要件要求单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根据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然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认为,没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以及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都没有刑事责任能力。在实践中,通常采纳最高院的司法解释,限制单位犯罪的主体资格。
刑事责任能力是单位成立犯罪的资格,也是单位承受刑事惩罚的能力。只有同时具备独立财产、行为能力并能破产的单位,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单位犯罪主体包括直接负责的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员。
主管人员是指在单位犯罪中负有直接责任的单位领导。他们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单位的领导;其次,他们的行为与单位犯罪的危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直接责任人员是指直接执行单位决策、具体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员。无论职位高低,还是人数多少,他们的行为必须同单位犯罪的危害后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可以是故意或过失,但以故意为主要表现形式。司法实践中存在过失而构成单位犯罪的具体实例,例如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消防责任事故罪以及为他人提供书号出版淫秽书刊罪。
主观方面的要求是,单位整体意志是根据单位制定的制度与程序,由单位决策机构成员的集体意志结合而形成的,并且与单位业务有牵连关系,为本单位牟取非法利益或维护本单位的局部利益而实施犯罪。如果不是为了单位的利益,而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以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能构成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客体因不同犯罪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公共安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社会管理秩序、国家的国防利益、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政的正常秩序及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无论侵犯哪类客体,在与自然人触犯同一罪名的情况下,单位犯罪的客体与自然人犯罪的客体是一样的。
单位犯罪在客观方面要求,必须是实施了对社会有危害性并且由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行为。换句话说,单位实施的行为必须对社会有危害性,并且有相关法律规定。同时,还必须是领导决策行为与具体实施行为的统一。
犯罪集团的构成条件及特点。犯罪集团至少由三人组成,具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犯罪目的性。成员基于共同犯罪目的而结合,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危险性严重,是刑法打击的重点。文章还强调了刑法对犯罪集团首要分子的定义,以及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鼓励进行法律咨询。
单位犯罪的界定和特征,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单位犯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企业等组织,具有法定性、整体意志和整体利益的特征。对于单位犯罪,单位需承担刑事责任,通常会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犯罪主体的定义及分类,包括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自然人主体需具备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某些犯罪还要求有特殊身份。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不同阶段的责任划分,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以教育为主的精神。单位主体则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并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组织机构。
成立公司是否构成单位犯罪的问题。文章指出,如果公司依法成立且犯罪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单位犯罪,则构成单位犯罪。但如果公司是为了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设立或将其犯罪行为作为核心业务活动之一,应认定为个人犯罪。此外,尚未成立公司的股份协议在设立过程中仍然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