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商事主体的单位,在存续期间可能会发生分立、合并或资产重组等变更。这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变更后的单位是否能够承担刑事责任。根据2002年7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海关总署《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上述规定,当单位走私犯罪后发生分立、合并或其他资产重组等情况时,只要承受该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仍然存在,就应当追究单位走私犯罪的刑事责任。即使走私单位发生分立、合并或其他资产重组后,原单位名称发生更改,仍以原单位(名称)作为被告单位。承受原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将作为诉讼代表人。
根据上述规定,单位走私犯罪后发生分立、合并或其他资产重组情形,以及被依法注销、宣告破产等情况时,无论承受该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是否存在,都应追究原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这意味着即使承受单位不存在,相关主管人员仍然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对于原走私单位判处的罚金,人民法院应将承受原单位权利义务的单位作为被执行人。如果罚金超出新单位所承受的财产,可以在执行过程中予以减除。
在公司、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营过程中,如果实施单位犯罪后,为逃避财产刑而分割财产并解散单位(包括已被注销工商登记的和工商登记虽未注销但实际上已不存在),那么犯罪主体的认定和刑事责任追究就成为一个问题。
在法律上,对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并没有相应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也没有先例可循。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已不存在,就像自然人死亡一样,应按照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然而,对于特定的自然人仍然可以根据法律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单位犯罪案的审理程序及注意事项。文章介绍了审理单位犯罪案的基本原则和适用法律,以及审查起诉书中的必要信息。同时,强调了诉讼代表人的资格要求和出庭义务,被告单位的诉讼代表人享有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此外,文章还提到了追缴或扣押、冻结违法所得
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的区分标准,包括决策机构的决定和单位利益、行为是否以单位名义实施以及行为与单位业务活动的相关性。单位犯罪需符合单位决策程序,犯罪后的违法所得归单位所有;个人犯罪则多为了个人谋利。明确区分单位犯罪和自然人犯罪在司法实务中非常重要,因为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解释和适用标准。文章详细解释了劳动报酬的具体含义、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认定标准、经政府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认定标准、定罪量刑标准、从宽处罚情形以及单位犯罪的情况。该司法解释旨在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
单位犯罪与个人以单位名义进行犯罪的界定。个人以单位名义犯罪不构成单位犯罪,应按照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处理。法律依据为相关法律解释的第二条和第三条。个人为犯罪活动设立的公司等企业,不以单位犯罪论处;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