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法修正案(八)规定:“判处管制,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违反第二款规定的禁止令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已经出台,第二条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根据《刑法》第39条的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2)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聚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3)按照执行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4)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执行机关批准。
根据上述规定,管制本身不包含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如果被管制的犯罪分子需要剥夺政治权利的,应当把剥夺政治权利作为附加刑判处,其期限与管制的期限相等,同时执行。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管制期满,执行机关即应向本人和其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管制,并且发给本人解除通知书。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同时宣布恢复政治权利。
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后的法律后果,具体取决于犯罪情节。若犯罪情节较轻,通常不会被起诉或判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可采取取保候审的情形,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等,且不会对社会造成危险的情况。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
非法集资犯罪嫌疑人是否可保释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若犯罪情节较轻,符合相关取保候审条件,如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等,或存在特殊情形如患有严重疾病等,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请保释。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他们将负责执行取保候审程
短期罪犯的减刑程序和条件。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建议,并组成合议庭审理。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表现悔改或立功可减刑。重大立功表现包括阻止犯罪活动、检举犯罪等。减刑后的刑期不能少于规定的限度。
法院对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是否可申请取保候审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或虽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但不具社会危险性等情况。执行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