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应剥夺的政治权利之一。关于这一内容的理解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根据这种观点,选举权是指公民可以参加选举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选举人民代表等职务的权利。而被选举权是指公民可以根据选举法的规定,被提名为候选人,当选为人民代表等职务的权利。
根据这种观点,选举不仅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还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村民委员会领导人员的选举。
在我看来,相对于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的主张更为合理。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保持选举一词的基本内涵不变的前提下,应广义理解选举,以加强剥夺政治权利的刑罚功能。此观点有法律根据,例如《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年满18周岁的村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我认为,我国刑法规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仅指宪法赋予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村民委员会中的各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是公民选择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而被选举权是公民被推举为代表机关代表或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
这一观点基于以下考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最基本或最重要的政治权利,刑法对这些权利的剥夺应当以宪法的明确授权或确认为依据。因此,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理解必须以宪法的相关规定为基础,与宪法学上对这些权利的理解保持一致。
尽管选举的形式广泛存在,例如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组织等都采用选举形式产生领导机构和领导人,但这些属于广义选举的范畴。宪法学论述的选举制度并不是广义的选举,而是指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原则、程序以及方式方法的总和。
根据刑法第54条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规定,被选举为担任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人员的权利应当被认为已包含在担任国家机关职务和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中。对于选举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人员的权利,其重要性和神圣性不可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的权利相提并论,刑法没有必要剥夺这种权利。如果确有必要剥夺这种选举权,可以通过制定专门法规或章程将其作为剥夺政治权利的必然结果加以规定。至于村民委员会领导人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剥夺,可以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将其视为剥夺政治权利的自然后果,无需考虑在刑法第54条所规定的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
私刻公章的法律责任及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私刻公章行为将面临刑事责任的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等。为了防止私刻公章行为,应采取提高公章制作技术含量、严格控制监督公章制作单位数量、加大打击力度等措施。同时,通过完
失信人员能否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这一问题。根据相关规定,失信人员因涉及失信被执行等情况,不得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具体规定包括正在被执行刑罚、被通缉、因犯罪被判处刑罚或剥夺政治权利、担任破产企业职务未逾限定时间、因违法被吊销执照未逾限定时间等情形。此外,
剥夺政治权利的内容。根据《刑法》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等自由权利,以及担任国家机关和国有公司、企业等领导职务的权利。这些权利的剥夺对个人的政治参与和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的处理方式及其法律依据,包括社区矫正对象失去联系时的查找和处理规定,适用社区矫正的范围以及缓刑的撤销和处理。社区矫正适用的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裁定假释和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