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是指犯罪分子主动向司法机关或者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自首可以减轻或者免除犯罪分子的处罚。然而,并非所有自首的犯罪分子都能得到从轻处罚,因为刑法规定的是可以从轻处罚,而不是必须从轻处罚。
我国刑法对自首的规定是相对从宽的,即“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对于犯罪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予以从轻处罚或者减轻处罚。然而,如果犯罪行为的后果极其严重,即使有自首情节,但是将自首情节放到整个犯罪情节中考察,不足以成为犯罪分子从轻处罚的依据,则不会得到从轻处罚。
自首量刑的一般原则是根据犯罪事实进行量刑。犯罪人投案自首可以使其犯罪所造成的危害社会的持续状态结束,但是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并不会因自首而消灭。因此,在决定对自首的犯罪分子量刑时,审判人员必须以其犯罪事实为主要根据。
在司法实践中,审判人员首先根据自首者的罪行轻重,参照相关法律,拟定一个刑罚幅度。然后,结合自首的从宽情节,把握好度,做到严宽适度,不偏不纵。
在量刑时,需要具体考虑自首者的情况,主要包括:
(1) 自首的时间:犯罪人投案自首的时间早晚,说明其悔悟时间的早晚,同时也说明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性的持续状态长短。
(2) 自首的原因及动机:犯罪人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三大要素。如果犯罪人在悔罪态度良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在量刑时应予以考虑。
(3) 交待罪行的情况:交待罪行是否彻底、是否主动,也说明了投案者是否真心悔悟。
(4) 犯罪分子有无主动表现:审判人员在量刑时也要注意犯罪分子是否有其他主动表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综合考虑自首的动机、时间、方式、罪行轻重、如实供述罪行的程度以及悔罪表现等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对于犯罪较轻的情况,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上或者依法免除处罚。但是,对于恶意利用自首规避法律制裁等情况,不应从宽处罚。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法律意义和法律效果。投案自首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可获从轻或减轻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也可被视为自首。投案自首体现了悔罪态度和接受法律制裁
刑事案件的侦查和审理程序。侦查阶段可长达八个月。审查起诉阶段一般为一个月,可延长半个月。检察院审查后如需补充侦查,应在一个月内完成。法院审理采用二审终审制,一审时限一般为一个月至一个半月。复杂案件审限可能长达两年。刑期执行中,根据刑期长短决定服刑地点
盗墓罪的减刑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罪犯在服刑期间如能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表现出悔罪态度或立功,可获得减刑机会。犯盗掘罪且具备重大立功表现者,应当减刑。但犯罪情节严重,如盗掘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