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是指犯罪人投案自首,以结束其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持续危害。然而,自首并不能消除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自首仅表明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持有一定的态度,但并不改变其原有的犯罪事实。因此,在对自首犯罪分子进行量刑时,审判人员必须以其犯罪事实为主要根据。
自首情况的具体考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首的时间早晚可以反映犯罪人的悔悟程度以及其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持续危害的长短。
犯罪人在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重要要素。如果犯罪人在悔罪态度良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这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在量刑时应予以考虑。
犯罪人交待罪行的彻底程度和主动性也可以反映出其是否真心悔悟。
审判人员在量刑时应特别注意犯罪分子是否有主动表现。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虽被发觉但未受到讯问和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投案。
自动投案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犯罪嫌疑人可以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
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为减轻犯罪后果,可以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通过信电方式投案。
如果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而被有关组织或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也应视为自动投案。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逃跑过程中被通缉或追捕后主动投案,也应视为自动投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自动投案后又逃跑,不能认定为自首。
受贿三万元是否能免除刑事处罚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受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需依法判刑并处罚款,但存在自首情节和如实供述罪行的情况下,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因此,是否能免除刑事处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于自首和立功的具体法律解释。首先定义了自首的条件,包括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其中,自动投案涵盖多种情况,如犯罪嫌疑人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或被规劝投案等。同时,文章还规定了如何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条件,包括犯数罪和共同犯罪的情况
非法集资对家人的影响。文中指出,如果家人涉嫌非法集资犯罪,他们需要承担债务责任,但如果家人并不知情,则不会受到牵连。文章还介绍了非法集资罪的相关法律条文和刑事处罚,包括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的行为表现和认定方式。当亲人因非法集资行为被抓时,应劝其自首并积极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问题。我国法律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采取了特殊的规定和原则,例如“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同时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犯罪者的刑事责任进行了详细划分。对于家长来说,面对孩子的犯罪行为,应带领孩子主动自首,收集并保留有利证据,以及立功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