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是指犯罪人投案自首,以结束其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持续危害。然而,自首并不能消除犯罪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自首仅表明犯罪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持有一定的态度,但并不改变其原有的犯罪事实。因此,在对自首犯罪分子进行量刑时,审判人员必须以其犯罪事实为主要根据。
自首情况的具体考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首的时间早晚可以反映犯罪人的悔悟程度以及其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持续危害的长短。
犯罪人在犯罪后的认罪、悔罪、悔改心理是自首动机的重要要素。如果犯罪人在悔罪态度良好的情况下投案自首,这也说明了其悔悟的程度,在量刑时应予以考虑。
犯罪人交待罪行的彻底程度和主动性也可以反映出其是否真心悔悟。
审判人员在量刑时应特别注意犯罪分子是否有主动表现。
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犯罪嫌疑人在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虽被发觉但未受到讯问和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投案。
自动投案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
犯罪嫌疑人可以向其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或其他有关负责人员投案。
犯罪嫌疑人因病、伤或为减轻犯罪后果,可以委托他人先代为投案,或者通过信电方式投案。
如果犯罪嫌疑人的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而被有关组织或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也应视为自动投案。
如果犯罪嫌疑人在逃跑过程中被通缉或追捕后主动投案,也应视为自动投案。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犯罪嫌疑人在自动投案后又逃跑,不能认定为自首。
关于盗窃一元并主动自首的刑事判决。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盗窃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但考虑到自首情节可从轻处罚。被告主动投案自首应予以从轻判决。根据相关法律条文,对盗窃行为的判决进行了详细解释。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一名男子陈某自愿举报自己吸毒后被警方证实吸毒,并被处以治安拘留15日的处罚的故事。陈某因之前犯罪记录和家庭关系不良,在父母要求下产生逃避心理,选择报警自首吸毒。关于吸毒的处罚规定根据相关法律,可处以拘留和罚款,对吸毒成瘾者需实施强制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