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自首 > 肇事后报警但害怕担责撒谎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自首

肇事后报警但害怕担责撒谎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自首

时间:2020-05-25 浏览:1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1483
在实践中有些人造成交通事故后,为了避免责任往往会选择逃逸,但有些人不逃逸,但报警后撒谎,不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那么肇事后报警但害怕担责撒谎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自首?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肇事后报警但害怕担责撒谎行为人会不会构成交通肇事自首

一、肇事后报警但害怕担责撒谎

被告人刘某驾驶小型轿车由西向东行驶,与由南向北步行横过公路的被害人李某发生交通事故,致李某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被告人刘某未停车查看即驶离现场,后于同日18时35分电话报警称其在路上撞了一条狗,回去查看找不到现场。此时交警部门告知其撞了人,让其在原地等候,之后交警部门工作人员将其带到交警部门进行调查。经现场勘查和调查取证,认定刘某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并认定其系事故发生后驾车逃逸。在侦查阶段及法庭调查过程中,刘某一直主张事故发生时自己并不知道撞的是人,以为撞了一条狗。经过法庭教育,在法庭最后陈述阶段刘某承认事故发生时其知道是撞了人,但因为害怕承担责任,所以逃离现场,最终因为不确定被害人伤到什么程度,电话报警。

二、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自首

本文认为,被告人主动到案,并且在一审判决之前能如实供述其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

(一)一般自首的成立需要具备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两个条件。“自动投案”一般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未被群众扭送时,主动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下,接受司法机关的审查和裁判。“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如实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的规定,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除供述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外,还应包括姓名、年龄、职业、住址、前科等情况。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身份等情况与真实情况虽然有差别,但不影响定罪量刑的,应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等情况,影响对其定罪量刑的,不能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同时。如果犯罪嫌疑人隐瞒了表明其真实内心的重要客观事实的,则不能认定为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三)具体到本案中,被告人刘某事故发生后主动电话报警,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之下,其具有自动投案的情节。虽然刘某自动投案后,在侦查阶段至法庭调查阶段一直供述事故发生时其不知道是撞了人而驶离现场,影响了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及对其定罪量刑;但是刘某在法庭最后陈述阶段,供述了其明知道撞人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驶离现场的事实,可以认定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认定为自首。如果刘某在一审判决之前,一直未供述其当时知道是撞了人害怕承担责任而驶离现场的事实,不能认定刘某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才不能认定其自首。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后的自首及处罚

    轻微交通事故逃逸后的自首及处罚问题。自首者可获从宽处理,但应适度严格掌握。交通肇事后逃逸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且保险公司通常免赔。若肇事者逃逸导致被害人死亡或严重伤残,将依法以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对于未构成犯罪的逃逸行为,则根据

  • 肇事致死主责一定判刑吗

    交通事故导致一人死亡并承担主责的情况,构成交通肇事罪时会被判刑。根据相关法律解释,包括导致一人死亡并负事故主要责任等情况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重点在行为人的后续行为和导致被害人的状态。

  • 交通事故刑事和解协议

    王**驾驶超载货车导致的重大交通事故及其刑事和解协议。事故导致被害人张**死亡,双方协商后达成和解协议,包括经济赔偿、纠纷解决、收款和谅解书、财产转移限制、违约责任等内容。刑事和解适用于犯罪嫌疑人的有罪答辩和双方自愿和解,主要适用于轻微财产性犯罪案件

  • 交通事故调解原则

    交通事故调解的原则和程序。调解基于自愿、合法和事实清楚的原则,包括介绍事故基本情况、宣读认定书、分析事实、确定损害赔偿责任、计算赔偿金额和确定赔偿方式等步骤。调解中应遵循全面赔偿和公平合理的原则,保护被害人利益,恰当维护被告人权益,不能以赔代罚或多赔

  •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 故意制造车祸索要钱财的法律分析
  • 职务侵占投案自首减刑规定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