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首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自首可以分为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一般自首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自动投案,二是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特别自首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被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二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
自首是一种法定从轻情节,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因而,从法律的规定来看,投案的对象一般应当是指向司法机关,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向其他国家机关和有关基层组织、所在单位投案也同样允许;犯罪分子作出供述的对象应当是向司法机关,因为只有司法机关才有查缉犯罪的权力,并且只有向司法机关作出的供述才能被当作有效的证据使用;强制措施是指的司法机关依法采取的拘留、逮捕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
双规是指纪检监察机关针对违纪违法的人员采取的一种纪律或行政措施,而刑事强制措施是由司法机关针对涉嫌犯罪的人员采取的措施。由于双规与刑事强制措施属于不同性质的措施,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嫌犯罪的人员向纪检监察机关的投案和如实供述等同于自首。
要认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交待的行为是否构成自首,不能拘泥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哪个机关投案或交待犯罪事实,关键要看这种投案和交待的行为是否符合自首的立法本意,并要与其进入司法程序和在司法机关的表现联系起来。具体来说,以下几个情形可以被认定为自首:
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双规”期间推翻了其在纪检监察机关的交待,或在移交司法机关后推翻了先前向纪检监察机关交待的事实,这种行为不能视为自首,因为其先前的交待不是向司法机关的供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并且反映其并不是真心悔改,因此不宜认定其行为是自首。
双规是指有违法犯罪嫌疑的党员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纪检监察机关指定地点、指定时间内交待问题的一种组织措施。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组织和个人都有提供证据的义务。调查组有权按照规定程序,采取以下措施调查取证,有关组织和个人必须如实提供证据,不得拒绝和阻挠。其中,要求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案件所涉及的问题作出说明。
双规与刑事强制措施属于不同性质的措施,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涉嫌犯罪的人员向纪检监察机关的投案和如实供述等同于自首。在双规期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向纪检监察机关投案、交待的行为能否认定为自首,需要根据其行为是否符合自首的立法本意以及是否反映了悔改之意、人身危险性的降低、节省了司法资源和提高了司法效率等因素进行判断。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时间限制和相关规定。自动投案必须在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前进行,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犯罪较轻者可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
民事执行和解协议的可诉性问题。执行和解协议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被执行人逃避执行、涉及第三人履行义务等,导致执行权利人无法实现其权益。赋予执行和解协议可诉性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维护合法权益、节约司法资源。最高人民法院逐渐认可了赋予执行和解协议可
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法律处罚。首先,文章阐述了自首的认定标准和从宽处罚的原则。其次,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罚,包括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和保险赔偿问题。再次,描述了肇事逃逸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处理。最后,针对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情况,文章指出将根据
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申请主体资格的规定。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申请取保候审,法定代理人包括父母、养父母、监护人等,近亲属包括亲属关系较近的亲属。同时,被羁押的被告人的律师也有权申请取保候审,但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