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法律后果突出体现在《刑法》第六十八条,其法律后果是将来对该犯罪分子刑罚的轻科。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的可以减轻处罚,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除了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外,其他立功和重大立功的法律后果都是用的“可以”,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或然性。笔者认为这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立功的积极作用,不利于鼓励犯罪分子立功赎罪,也有违立法的本意。而且,司法实践中,只要立功成立的,法院也一般会对被告人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这里用“可以”而不用“应当”也没有实际意义。
已决犯的立功,其法律后果突出体现在《刑法》第七十八条、第五十条、第四百四十九条、《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二项,其法律后果是对该犯罪分子已科刑罚的减轻,甚至免除其罪。
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战时,对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没有现实危险宣告缓刑的犯罪军人,允许其戴罪立功,确有立功表现的,可以撤销原判决,不以犯罪论处。
犯罪立功的分级,包括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一般立功指犯罪分子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等行为,重大立功则指犯罪分子揭发重大犯罪行为等。不同级别的立功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处理规定,重大立功可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一般立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自首与
准立功与共同立功的含义及特点。准立功指的是因缺少某些立功要素而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行为形态,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在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共同立功指多个已归案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有利于社会行为的情况,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其情形,但实践中确实存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立功的定义和条件。首先明确了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且必须查清具体犯罪事实及查证属实后才能认定为立功。接着列出了不应认定为立功的几种情况,包括亲友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最后对重大立功的认定及立功的处罚决定进行了说明。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