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立功主体必须是犯罪分子,包括构成犯罪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主体。犯罪分子是指违反刑事法律,对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危害,应受刑罚的人。因此,不构成犯罪的人不能构成刑法上的立功与重大立功,对他们而言,立功与重大立功没有任何刑法上的意义。
对犯罪分子的认定应以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立案的时间为标准。立案意味着行为人有犯罪事实并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也才开始具备刑法意义上立功的可能性。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没有发现之前,无论行为人是否意识到行为已触犯刑事法律,任何人都应被推定为遵纪守法的良好公民。因为法律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审判,任何人不得确定为有罪”。立案以前,任何公民进行的举报、控告犯罪嫌疑人等行为以及见义勇为等高尚道德行为排除在立功行为之外。否则,会导致刑法追及效力在立功制度上的溯及及往,认为犯罪者在主动归案或被动归案前以及潜逃期间实施的见义勇为、举报、控告等行为成立立功,从而导致司法实务上的无所适从和刑法制度上的混乱。
立功的具体时间应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和刑罚执行完毕前的这一期间。立功的开始时间是犯罪分子到案后。对于“到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愿到案,类似于自首,一种是被动到案,即犯罪分子在不情愿或违背自身意志的情况下被司法机关及其有关部门或个人采取强制措施或扭送等方式控制时开始,到刑期届满或执行死刑之前为止,无论其处于哪个诉讼阶段,只要实施立功行为,均可成立立功。需要注意的是,“立案”与“到案”不是同一概念,二者有本质的差别,即立案并不等于“到案”。
许多犯罪分子在案发后并不会及时到案,而是处于潜逃状态。在犯罪分子未到案的情况下,其本身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不一定有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协助司法机关抓捕犯罪嫌疑人、提供破案线索、见义勇为等行为不能认定为立功行为,客观上只能是基于宪法上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或对犯罪的厌恶、憎恨,并非基于悔罪改过的心理。即使行为人明知自己的恶行触犯了刑律,做出了种种立功行为,却拒绝到案或没有到案的意识行为,若认定其行为属立功,则有悖我国刑法立功制度的宗旨,恰恰相反是在鼓励、支持和纵容犯罪,使犯罪分子潜逃而逃避应有的法律制裁。
刑法典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形式。一般立功包括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重大立功则包括检举重大犯罪行为、阻止重大犯罪活动等。立功的实质条件由司法解释认定,要求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同时,《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意见》
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不仅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还具有教育的作用。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达到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目的。同时强调,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情况的违法行为人,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刑罚减轻的条件和方式,主要包括死刑、缓期执行死刑、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减轻情况。犯罪分子的立功表现是减轻处罚的重要考量因素,包括一般立功表现和重大立功表现。文章还强调了犯罪分子在了解法律权益方面的重要性,并建议聘请专业刑事辩护律师进行辩护。
无期徒刑犯的减刑条件与限度。无期徒刑犯在执行期间如能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并表现出悔改或立功,可获得减刑。重大立功者可不受期限限制。但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有最低期限要求,且若在执行期间重新犯罪,减刑起始时间会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