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了对有立功(包括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制度。其中,“阻止他人犯罪活动”被认定为有立功表现。然而,对于“阻止他人犯罪未获成功”的认定,法学界和司法实务界存在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阻止他人犯罪必须成功,即取得制止犯罪的效果,才能被认定为有立功表现。这是因为阻止人使他人正在实施的犯罪行为将要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得以避免,相当于阻止人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利益。如果阻止行为未能成功,他人的犯罪行为仍然给社会造成了危害,而阻止行为没有给社会带来任何好处,减免其刑罚的根据就不存在。此外,根据我国主客观相一致的刑法原理,只有成功阻止他人犯罪的行为才能被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第二种观点认为,立功制度是法律对犯罪分子主观悔罪心理的肯定,对立功的成立条件应着重从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来把握。因此,凡是有阻止他人犯罪行为的,表明该犯罪分子有悔罪之意,都应视为有立功表现。这样可鼓励犯罪分子阻止他人犯罪,对社会是有利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阻止他人犯罪未获成功的”是否认定为立功表现,应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积极阻止他人实施犯罪,但因“寡不敌众”或自身在阻止过程中受重伤,虽已尽最大努力仍未能阻止他人犯罪的情况,应认定为有立功表现。而对于仅仅虚张声势、畏缩不前等有名无实的行为,则不能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立功作为一种量刑制度,是法律对犯罪分子通过罪后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主观悔罪的肯定,是一种“奖赏”,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已经犯罪的人“迷途知返”、“将功折罪”。刑罚作为改造犯罪分子的手段,着重于对犯罪分子主观思想的改造,使其今后不再犯罪。立功的关键在于犯罪分子的悔罪表现。因此,对立功的成立条件应从有无悔罪表现来把握。
对于“阻止他人犯罪未获成功的”是否认定为立功,也应从阻止行为是否表现出其悔罪心理来考察。犯罪分子犯罪后又积极阻止他人犯罪,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勇于同正在进行的犯罪作斗争,表明他已经从内心认识到犯罪对社会的危害以及他悔罪改过的心理和重新做人的愿望。
由于犯罪本身的凶残性和复杂性,阻止他人犯罪是否能够成功,任何人都难以有十足的把握。可能出现的结果有三种:一是成功制服现行犯,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二是阻止者因“寡不敌众”而“败北”;三是阻止者与现行犯两败俱伤,虽然没有完全避免犯罪的发生,但却因阻止行为使犯罪结果减轻。不论结果是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都应认定为立功,给予悔罪人适当的“奖赏”。
如果对立功的条件掌握得太严格,要求阻止他人犯罪必须在实际上避免了犯罪的发生才能成立立功,将不利于犯罪分子积极悔过,也有悖于立法设置立功制度的初衷,不利于刑法目的的实现。当然,对于那些仅仅装腔作势,没有实际行动,根本起不到阻止犯罪的作用,妄图谋取从宽处罚又不真心悔罪的人,不能认定为立功,因为其行为根本不能表现出任何悔罪的实质内容。
假立功的处罚措施。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伪造犯罪嫌疑人立功材料造成假立功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相关人员将受到刑事处罚。具体处罚措施包括徇私枉法罪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最高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被判刑人确有悔改表现和重大立功表现的定义和要求。确有悔改表现包括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积极参与学习和劳动等方面。重大立功表现包括检举犯罪、阻止犯罪活动、技术革新、抢险救灾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确有重大立功表现则包括更突出的贡献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