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人以两个以上的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两个以上的行为,具备两种以上犯罪构成的,即为数罪,刑法理论上称之为“实质的数罪”。而数罪并罚,则是指一人犯有数罪情况下,人民法院对其所犯的各种罪分别定罪量刑以后,依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的刑罚。
数罪并罚下的定罪量刑过程所包含之问题,远比一罪的刑罚适用过程复杂得多,其基本特点有三:一是数罪特征。必须是一行为人犯有数罪,如某行为人没有犯实质的数罪或独立之数罪,即失去数罪并罚的事实前提,也当然不在并罚之列。二是时间特征。即数罪必须发生在法定期间内,世界各国对此有不同立法规定,但我国刑法关于数罪并罚的适用则以刑罚执行完毕以前所犯数罪作为适用并罚的最后时间界限,同时对于在不同刑事法律关系发展阶段内所实施或发现的数罪,采用不同的并罚方法。三是原则特征。即必须在对数罪分别定罪量刑的基础上,依照法定的并罚原则、范围和方法,决定执行的刑罚。
犯有数罪的犯罪分子比犯有一罪的犯罪分子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而适用数罪并罚之方法,能依法对犯有数罪的犯罪分子处以较重的刑罚,有利于惩治犯罪。因此,设置数罪并罚制度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体现了罪刑相适应原则,二是体现了法之正义性与实现刑罚之目的性。
正是基于此,刑法理论与实务上都强调,一般情况下对数罪并罚的犯罪分子不宜适用缓刑。
对于一人犯有数罪的情况,绝对地排斥缓刑的适用也是不当的。数罪并罚在特殊情况下适用缓刑,并不违背缓刑这一刑罚执行方法的创设宗旨,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刑法的“校正性正义”的功能与作用,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进犯罪分子回归社会。
特殊情况下适用缓刑主要包括:
数罪并罚适用缓刑的问题非常敏感,需要慎重处理。内部敏感因素包括一审法院内部、一审法院所在地政法机关内部以及一审与上诉审、申诉审相对应的法院之间的议论;外部敏感因素包括公众对于数罪并罚宣告缓刑的不理解和质疑。因此,在适用缓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社会影响,慎重做出决定。
犯罪行为人及其亲属往往更关注司法机关能否从轻从宽处罚,而较少考虑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他们希望能够避免数罪并罚以及监禁刑,因此对于缓刑等非监禁刑的适用非常敏感。有些人甚至会通过写联名信给法院、向办案法官说情甚至送礼的方式来争取从宽处理。他们深知一旦被判处实刑,不仅会导致婚姻破裂、家庭解体、上学就业无望,还将承受多种处罚和处理的后果。
根据国家人事部的规定,缓刑期间表现良好的人可以分配正式工作,并重新确定职务和工资等级,这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根据中纪委、中组部的规定,宣告缓刑而不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党员,可以根据犯罪情节和一贯表现来决定是否开除党籍,这使他们对自己的政治生命抱有一定的希望。根据目前的政策,对于在校学生犯罪或处于十八周岁临界前后的犯罪人,宣告缓刑仍有可能保住他们的学业、就业或参军的机会。对于这些情况,一人犯罪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忧虑,其敏感程度超过其他人。
由于数罪并罚后宣告缓刑非常敏感,因此必须谨慎处理。为了防止缓刑适用不当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建议在目前的司法实务中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加强庭审中数罪并罚适用缓刑的举证质证和法庭辩论,增强庭审的透明度。
除法定的未成年人、孕妇和七十五周岁以上老年人犯罪案件可由合议庭、业务庭决定外,其他所有案件均应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严格、合理掌握数罪的量刑要求,严禁为了适用缓刑而有意识从轻处罚,从而降低总和刑至三年以下的现象。业务庭长、主管院长应严格把关。
对于数罪并罚适用缓刑问题,应纳入纪检监察的监督范围,每案必须查明,对有不良反映的案件进行重点督查,并实行按季、半年、年度的专项通报制度,以促进数罪并罚宣告缓刑的过程、实务与原则的公开监督,以保证办案质量。
数罪并罚是指一人犯数罪,人民法院对其所犯各罪分别定罪量刑后,按照法定的原则,决定应执行刑罚的一种刑罚适用制度。数罪并罚应当遵守以下三个条件:。这是数罪并罚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构成数罪,就谈不上对数罪实行合并处罚。只有这三种情况下的数罪,才能
《刑法》第89条规定,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继续状态的,想像竞合犯是指基于一个犯意,实施一个犯罪行为,侵犯了数个客体,成立数个罪名的情况。法条竞合又称法规竞合,是指一个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数个具有包容关系的具体犯罪条文,依法只适用其中一
1 、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并罚。刑法第 69 条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是管制最高不能超过三年,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有期徒刑最高不能超过二十年。判决宣告以
如果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你好,一般可按具体所涉罪名确定各罪;数罪并罚的法律依据在《刑法》第四章第四节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