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减刑 > 监狱减刑假释名单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监狱减刑假释名单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时间:2024-12-11 浏览:2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2617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人因为某些事情而迷误入歧途,走向违法犯罪道路。当罪犯在意识到自己犯罪时,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我国法律对于这类人有明确的规定,应当根据当时人的认罪态度,给予一定的鼓励,那么监狱减刑假释名单有哪些规定?手心律师网小编在下文为您具体介绍。

监狱减刑假释名单的法律规定

第一条 减刑、假释的目的和原则

减刑、假释是一种激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应当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功能,实现刑罚的目的。

第二条 减刑条件的综合考察

在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时,应当综合考察罪犯犯罪的性质和具体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原判刑罚及生效裁判中财产性判项的履行情况、交付执行后的一贯表现等因素。

第三条 确有悔改表现的条件

“确有悔改表现”是指罪犯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 认罪悔罪
  2. 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接受教育改造
  3. 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
  4. 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

对某些特定罪犯,如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如果不积极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或者利用个人影响力和社会关系等不正当手段意图获得减刑、假释,将不认定其“确有悔改表现”。

第四条 立功表现的情形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罪犯可以认定为有“立功表现”:

  1. 阻止他人实施犯罪活动
  2. 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
  3. 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
  4. 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
  5. 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
  6. 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较大贡献

技术革新或者其他较大贡献应当由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独立或者为主完成,并经省级主管部门确认。

第五条 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形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罪犯应当认定为有“重大立功表现”:

  1. 阻止他人实施重大犯罪活动
  2. 检举犯罪活动,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
  3. 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
  4. 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
  5.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
  6. 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
  7. 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

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应当是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独立或者为主完成并经国家主管部门确认的发明专利,不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他重大贡献应当由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独立或者为主完成,并经国家主管部门确认。

第六条 减刑起始时间和幅度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起始时间为:

  • 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一年以上方可减刑
  • 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一年六个月以上方可减刑
  • 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应当执行二年以上方可减刑

减刑幅度根据罪犯的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确定,一次减刑不超过九个月有期徒刑;同时具备悔改表现和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具有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六个月有期徒刑;同时具备悔改表现和重大立功表现的,一次减刑不超过二年有期徒刑。

被判处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罪犯,两次减刑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两次减刑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六个月,减刑间隔时间不得低于上次减刑减去的刑期。

第七条 对被限制减刑的罪犯的规定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特定罪犯,如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限制减刑,执行二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比照本规定第六条从严掌握,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两次减刑间隔时间应当间隔一年以上。

对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特定罪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二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比照本规定第六条从严掌握,一次减刑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两次减刑间隔时间应当间隔一年六个月以上。

第八条 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的规定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二年以上,可以减刑。减刑幅度为: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二十二年有期徒刑。

第九条 对被限制减刑的无期徒刑罪犯的规定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特定无期徒刑罪犯,如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限制减刑,执行三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比照本规定第八条从严掌握,减刑后的刑期最低不得少于二十年有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再减刑时,减刑幅度比照本规定第六条从严掌握,一次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两次减刑间隔时间应当间隔二年以上。

第十条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的规定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符合减刑条件的,执行三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幅度为:确有悔改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第十一条 对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规定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特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如职务犯罪、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限制减刑,执行三年以上方可减刑,一般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有立功表现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比照本规定第十条减为二十三年以上二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后再减刑时,减刑幅度比照本规定第六条从严掌握,一次不超过一年有期徒刑,两次减刑间隔时间应当间隔二年以上。

第十二条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的规定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经过一次或者几次减刑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十五年,死刑缓期执行期间不包括在内。

第十三条 对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规定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特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限制减刑,执行五年以上方可减刑。减刑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依照本规定第九条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对被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规定

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特定死刑缓期执行罪犯,减为有期徒刑后再减刑时,一次减刑不超过六个月有期徒刑,两次减刑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二年。

第十五条 对终身监禁罪犯的规定

对被判处终身监禁的罪犯,在减为无期徒刑后,不得再减刑或者假释。

第十六条 对管制、拘役和短期有期徒刑罪犯的规定

被判处管制、拘役的罪犯,以及判决生效后剩余刑期不满二年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减刑条件的,可以酌情减刑,减刑起始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但实际执行的刑期不得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

第十七条 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减刑规定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时,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可以酌减,但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不得少于一年。

第十八条 缓刑罪犯的减刑规定

被判处缓刑的罪犯一般不适用减刑。但在缓刑考验期内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参照规定予以减刑,同时应当缩减其缓刑考验期。

第十九条 未满十八周岁的罪犯的减刑规定

对在报请减刑前的服刑期间不满十八周岁,且所犯罪行不属于刑法规定的特定情形的罪犯,如果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及监规,积极参加学习、劳动,应当视为确有悔改表现。对这些罪犯减刑时,减刑幅度可以适当放宽,或者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但放宽的幅度和缩短的时间不得超过相应幅度、时间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条 对老年、疾病或残疾的罪犯的减刑规定

对老年罪犯、患严重疾病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罪犯减刑时,应当主要考察其认罪悔罪的实际表现。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难以自理的罪犯减刑时,减刑幅度可以适当放宽,或者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可以适当缩短,但放宽的幅度和缩短的时间不得超过相应幅度、时间的三分之一。

第二十一条 再犯罪的限制减刑规定

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再故意犯罪,新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三年内不予减刑;新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自新罪判决确定之日起四年内不予减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无期徒刑犯的减刑条件与限度

    无期徒刑犯的减刑条件与限度。无期徒刑犯在执行期间如能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并表现出悔改或立功,可获得减刑。重大立功者可不受期限限制。但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有最低期限要求,且若在执行期间重新犯罪,减刑起始时间会受到限制。

  • 入狱后减刑时间的计算方法

    罪犯入狱后的减刑时间计算方法和实际执行刑期的限制。不同刑期的罪犯在入狱后可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减刑,具体减刑时间间隔有所不同。同时,实际执行刑期也受到法律限制,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或规定的最低年限。

  • 被判缓刑后还有退休工资吗

    被判缓刑后是否还有退休工资的问题,指出具体情况需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缓刑不会停止退休工资的发放,但涉及到财产没收等特殊情况则根据法律程序确定。同时,文章还涉及河南监狱减刑幅度和缓刑后重新犯罪的处理方式,河南监狱减刑幅度依据表现和法律程序综合确定,而

  • 现在判无期徒刑要坐多少年监狱

    根据法律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有悔改或立功表现,可以减刑。减刑的条件包括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检举监狱内外重大犯罪活动、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在抗御或排除重大事

  • 减刑的条件都有哪些
  • 哪些情况罪犯可以减刑,入狱多长时间能减刑
  • 无期徒刑的执行期限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