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规定了一项特殊规定,即限制减刑。该规定适用于两类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
根据法律规定,限制减刑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减刑,而是对减刑的力度进行限制。具体而言,限制减刑要求在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上采取严格措施。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限制减刑要求在其刑罚执行的一定时期内不得进行减刑。
限制减刑还要求在减刑的间隔时间上采取严格措施。具体而言,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其减刑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两年;对于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其减刑间隔时间不得少于三年。
限制减刑还要求对减刑幅度进行严格掌握。具体而言,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每次减刑的幅度不得超过原判刑期的1/3;对于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每次减刑的幅度不得超过原判刑期的1/2。
限制减刑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减刑,而是对减刑的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和减刑幅度进行严格限制。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需要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进行减刑。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
防卫过当是否会导致死刑判决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权益而采取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则指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防卫过当的情况,一般不会判
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