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的,或者有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有重大立功表现之一的,应当减刑。减刑是指对被判处一定刑罚措施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符合法律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改变刑罚种类或缩短刑期。减刑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减刑的对象是正处在刑罚执行期间的罪犯。减刑与量刑制度的区别在于,立功表现如果出现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可以作为量刑制度的一项,对犯罪嫌疑人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在执行阶段有立功表现,则只能作为减刑的前提行为,引起减免刑罚的结果。
减刑针对的是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些罪犯所判处的刑罚均为自由刑,自由刑的轻重以刑期的长短来确定。如果有期限,则在此期限内减免刑罚;如果没有期限,则通过法定程序裁定一个确定的刑期。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刑的内容是刑种的变更,即从无期徒刑变为有期徒刑;对于判处管制、拘役及有期徒刑的罪犯,减刑的内容是刑期的缩短。
减刑的适用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也就是说,罪犯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某种行为,才有可能或必须提起减刑的程序。
减刑既包含实体法上的内容,涉及刑罚的运用,涉及刑事责任问题,也具有程序法上的内容,即根据特定的程序进行处置。
被告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限制减刑判决不服的,可以提出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也可以提出上诉。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或复核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的案件时,如果认为原判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适当,但判决限制减刑不当,应当改判,撤销限制减刑。
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上诉案件时,如果认为原判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应当限制减刑,不得直接改判,也不得发回重新审判。如果确有必要限制减刑,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高级人民法院复核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案件时,如果认为应当限制减刑,不得以提高审级等方式对被告人限制减刑。
根据《刑法》规定,限制减刑的犯罪类型包括:
- 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累犯;
- 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
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等情况,可以在作出裁判的同时决定对这些犯罪分子限制减刑。
对于被限制减刑的死缓犯罪分子,根据规定,其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二十五年或二十年,具体根据判决裁定的情况而定。
短期罪犯的减刑程序和条件。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建议,并组成合议庭审理。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表现悔改或立功可减刑。重大立功表现包括阻止犯罪活动、检举犯罪等。减刑后的刑期不能少于规定的限度。
现行刑法下有期徒刑的相关情况。有期徒刑通常是数罪并罚或死缓、无期徒刑转有期徒刑后的结果。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若能表现出良好行为、立功表现,可获得减刑。有期徒刑的刑期相对较长,但会根据犯罪分子的表现与立功情况有所变动。
立功表现对刑罚的影响。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减轻刑罚。一般立功的犯罪分子可以享受基准刑的20%以下的减轻处罚,重大立功的减刑幅度更大,可减至基准刑的20%至50%。法律依据为《刑法》第六十八条。在执行期间,犯罪分子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如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