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百五十八条规定,罪犯在缓刑、假释考验期限内,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原作出缓刑、假释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执行机关的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后一个月内,作出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
如果罪犯违反禁止令的行为情节严重,人民法院应当撤销缓刑、假释。
如果罪犯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人民法院应当撤销缓刑、假释。
如果罪犯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人民法院应当撤销缓刑、假释。
如果罪犯受到执行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人民法院应当撤销缓刑、假释。
如果罪犯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其他情形,人民法院应当撤销缓刑、假释。
一旦人民法院作出撤销缓刑、假释的裁定,该裁定立即生效。人民法院应当将撤销缓刑、假释裁定书送交罪犯居住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并抄送罪犯居住地的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根据我国刑诉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在以下三种情形下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如果罪犯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如果罪犯是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如果罪犯生活不能自理,放在社会上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老残罪犯,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社区服刑期间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罪犯必须按时利用电话或口头向社区矫正机关报到。
罪犯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管。
罪犯必须定期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罪犯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
罪犯必须遵守会客的有关规定。
如果罪犯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必须向执行机关申请审批。
对于保外就医的罪犯,还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罪犯必须在指定的医院就医。
如果确有治疗、护理特殊要求,需要转院的,罪犯需报告执行机关批准。
一旦暂予监外执行的以上三种情况消失,且罪犯刑期未满,应及时收监。
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缓刑、假释等社区服刑人员在考验期内不遵守法律规定,不履行法院判决、裁定,受到司法拘留的情况并不少见。相较于行政拘留,司法拘留处罚相对较轻。司法拘留作为收监执行的情形符合法律规定和社会大众预期,也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
司法拘留作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情形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刑法第七十七条和八十六条规定,如果在考验期内违反缓刑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或者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应当撤销缓刑或假释。司法拘留作为一种限制短期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是法院为了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而对实施了严重妨害诉讼活动的人采取的措施,其法律依据是《民事诉讼法》。虽然《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没有明确列举司法拘留属于收监情形,但司法拘留作为一种违反《民事诉讼法》的行为,符合刑法和《办法》的规定。虽然司法拘留没有像行政拘留那样明确列举在《办法》中属于收监情形,但司法拘留作为收监规定的兜底性条款,只要其严重程度与行政拘留相当,应承认其符合收监的条件。
司法拘留作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的依据能够体现法律的公平正义与协调统一。如果只承认行政拘留能够撤销缓刑、假释,会给人们留下法律不公平的印象,损害法律的威严。为了法律的协调统一,对于危害性质相似的行为,应承担大体相当的法律后果,这也符合人们普遍的预期。在当前社区服刑作为越来越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的情况下,严格管理社区服刑人员有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
假释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对于犯罪分子适用的法律条件。假释的对象需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狱规定、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同时,需要已执行一部分刑罚,并符合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对于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或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