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用假释制度时,应严格遵循刑法第81条的规定,即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同时,还必须满足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的决定性条件。另外,对于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犯罪与社会治安形势,结合罪犯的改造实际,对不同类型的罪犯适用减刑或假释,以及考验期限的确定等问题,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老弱病残犯、少年犯、过失犯、初犯、偶犯、胁从犯、激情犯、防卫过当犯、紧急避险犯、非暴力犯、自首犯、积极赔偿或积极退赃犯,以及服刑时间长且表现稳定的罪犯,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依法多适用假释。
评估应包括罪犯的犯罪情况、服刑期间的表现、罪犯的个人情况以及社区矫正环境。犯罪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罪犯的人身危险性和再犯罪的可能性。评估内容应包括犯罪动机是否卑劣,犯罪手段是否残忍,是否共同犯罪,有无中止、未遂、自首、立功等情节,审判期间的认罪态度以及是否积极退赃、赔偿被害人损失等。服刑期间的表现指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一贯表现好,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政治、技术、文化学习,积极参加劳动,不致违法、重新犯罪或是老年、身体有残疾(不含自伤致残)。罪犯的个人情况包括犯罪前居住地址、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道德品行、职业技能、收入状况、入狱前社会交往等。社区矫正环境包括罪犯原住所地社区矫正机构的建设、监管条件、社区的治安环境、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罪犯家庭成员接纳态度、被害人意见、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等。根据服刑罪犯的表现情况及社区矫正机构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符合条件的,刑罚执行机关应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的呈报意见。
根据《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假释裁定作出之日起七日内,应将裁定送达有关执行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罪犯本人。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6条的规定,假释罪犯应在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在城镇区划变更、旧房拆迁改造等情况下,常常出现假释罪犯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不一致的情况。监狱、看守所在提出假释意见时应核实罪犯居住地,防止法律文书送达错误,导致户籍所在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问题,进而导致假释犯脱管、漏管的问题。
检察机关在假释制度中既是重要参与者,又是法律监督者。检察机关应对假释的呈报、裁定、交付社区执行以及对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至刑满解矫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同时,还应接受假释罪犯的申诉、控告与举报,及时发现工作中的疏漏和问题,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提出检察建议。对于脱管、漏管、假释考验期满未向罪犯本人和所在单位或居住地群众宣布解除矫正及其他侵犯假释罪犯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应及时提出纠正。对于在办理假释案件中徇私舞弊、严重失职致使脱管、漏管并造成严重后果、应撤销假释而徇私舞弊不予撤销等行为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
假释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对于犯罪分子适用的法律条件。假释的对象需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狱规定、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同时,需要已执行一部分刑罚,并符合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对于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或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