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一定刑期后,根据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并表现出确实悔过之意,不再对社会构成危害的情况下,有条件地提前释放的制度。假释是我国刑罚执行中的重要一环,正确适用假释制度可以有效地鼓励罪犯接受教育和改造,促使其早日融入社会,从而积极转变消极因素。
假释的程序是指罪犯获得假释时,必须按照刑法规定的步骤进行,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执行强制劳动改造的监狱应向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并提供以下材料: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假释建议书应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局同意后再提出。
监狱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在收到假释建议书后,应对材料的完整性、手续的齐备性和程序的合法性进行审查。
人民法院在审查案件材料后,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作出假释的裁定。
假释从裁定宣告之日起开始计算,考验期为执行完毕的刑期。在考验期内,一般情况下不予减刑。对于被判处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假释从裁定宣告之日起执行。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
关于假释的法律条款解析,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假释,包括执行刑期、遵守监规、表现出悔改态度等。同时,累犯及犯有严重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假释的程序需依法进行,并设置假释考验期限。假释犯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规
假释的撤销,是指获得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又犯新罪或者被查出前罪宣判前有漏罪没有宣判,或者在假释考验期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机关的相关规定,被人民法院裁定收监执行刑罚的执法活动。
在假释考验期内,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刑法第86条作了明确规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应当撤销假释的情形和撤销假释后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