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释是一种刑罚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的刑期后,如果犯罪分子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确实的悔改态度,不再对社会构成危害,就可以被附条件地提前释放。
1.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
2.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
3. 犯罪分子必须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确实的悔改态度;
4. 犯罪分子不能再对社会构成犯罪的危险。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特殊情况,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以下情况下,不得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进行假释。
在决定对犯罪分子进行假释时,应当充分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刑法修正案(八)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和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八)中关于无期徒刑减刑期限、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以及假释条件的修改。无期徒刑减刑期限延长至不少于十三年;限制减刑的死缓罪犯刑罚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如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刑罚期限不能少于二十五年;假释条件相应修改,
假释期间犯新罪的处理原则。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撤销假释并对其新罪行作出判决,数罪并罚。假释期间的刑期不算执行过的刑期,而是与犯新罪的刑期合并执行。数罪并罚旨在全面处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判决根据罪行性质和情节进行,
假释的法律后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需遵守规定,如果没有再犯新罪、发现漏罪或违反监管规定,则视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若再犯新罪或违反规定,应撤销假释并进行相应处罚。此外,犯罪分子被假释后,附加刑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仍须继续执行。摘要概括了文章
未成年人适用假释的条件和限制。少年犯在刑罚执行过程中,即使未满18周岁,其假释条件与成年人无异。假释的限制条件包括执行一定刑罚、有悔改表现和不再危害社会等。对于累犯和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然而,假释制度较少考虑犯罪人的个人情况和危险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