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认为,依法大胆适用假释制度,扩大假释面,除不能假释的情形外,对确有悔改表现,离监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就应当有机会获得假释,这样才能凸显假释的实际效果。
1、促进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扩大假释面,抓住了罪犯最关心的问题,最大限度的调动了罪犯改造的内驱力,使积极改造、弃恶从善、服管服教成为绝大多数罪犯的自觉行动,这对于保证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防止脱逃等各类事故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预防重新犯罪。调查资料显示,刑释人员回归社会的第一、二年是“危险期”,是重新犯罪的“高发期”。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罪犯长期被剥夺人身自由,阻断了与社会的沟通,一朝获得自由,从心理上突然感到了彻底的解脱,对社会规范的适应反映迟钝,由此又导致新的违法或犯罪。而假释则不同,假释后罪犯虽然也走出了监狱,获得了人身自由,但这种自由是有条件的,仍然要受到公安机关的严格监管,一旦违背了法律设定的条件,就将被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如犯新罪则不仅要被撤销假释,还要被数罪并罚,从重从严惩处。因此,假释的这种附条件性,对被假释的罪犯具有很强的行为约束作用,可以促使被假释的罪犯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抑制违法犯罪意识,强化持续改造成果
3、体现刑罚制度的人文关怀精神。行刑人道化、社会化是人文主义的必然要求,也与现代刑罚改造矫正罪犯的目的相吻合。对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老弱病残犯、未成年犯、女犯等,在符合法定假释条件下,及时予以假释,对于落实改造罪犯、“给出路”的刑事政策,切实解决部分罪犯的现实困难,缓解一些矛盾,促进罪犯家庭、婚姻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也是人道主义在行刑制度上的体现。
4、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人满为患是世界各国监狱的通病,我国也不例外。加大假释适用力度,可以缓解监狱收押压力,降低行刑成本,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教育或慈善等事业,使更多的人都能受到更高的教育或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减少文盲和不安定因素,使我国进入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犯罪率低,社会稳定和谐的良性循环。
因此,假释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也是当今世界矫正罪犯领域的主流,它对我国社会治安的进一步好转,对罪犯改造质量进一步提高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国家、社会、罪犯及其家庭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
人民法院会依据犯罪情节对犯罪分子量刑,累犯并不是加刑的情形,对累犯是从重处罚,例如量刑标准中1-3年有期徒刑的,法院可能会处三年有期徒刑。前款规定的期限,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累犯所犯后罪,必须是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的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