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是一种法律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人。它允许那些表现出悔改并不再对社会构成危害的犯罪人,在执行一定刑罚后,有条件地提前获释。假释制度的目的在于追求积极的刑罚效果,并通过其运行来最大化刑罚效益,以规范和引导受刑人遵守社会法律秩序。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是不得假释的。然而,该条款对于犯罪人同时犯两种或多种暴力性罪行,分别被判刑期不满十年但合并执行达到十年以上的情况是否适用此规定并不明确。
在司法实践中,当一个犯罪人同时犯下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并被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但合并执行后达到十年有期徒刑的情况下,该受刑人是否可以获得假释成为一个争议的问题。
这种做法可能不符合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立法宗旨。该规定的立法本意是考虑到上述严重暴力性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然而,实践中的做法可能不利于犯罪人的改造,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刑法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罪刑相适应”,即犯罪人所犯罪行应与所受刑罚相适应。如果上述情况可以获得假释,可能意味着重犯轻罚,违背了这一原则。因此,对于犯有此种情况的犯罪人不应适用假释制度。
虽然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一款中也有“如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的规定,但这里的“特殊情况”仅指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的特殊需要。因此,司法实践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显然不符合此规定的解释。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
假释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对于犯罪分子适用的法律条件。假释的对象需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狱规定、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同时,需要已执行一部分刑罚,并符合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对于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或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