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民法总则》第一百八十八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在没有其他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应按照这一规定进行计算。
诉讼时效期间的计算起点是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如果超过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除非有特殊情况并经权利人申请延长。
根据《民法总则》第一百九十二条的规定,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后,义务人可以提出不履行义务的抗辩。但是,如果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或已自愿履行,就不能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抗辩或请求返还。
协商是指合同纠纷的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按照国家法律、政策和合同约定,达成和解协议解决纠纷的一种方式。
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在第三者的主持下,通过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由第三者对纠纷双方进行说明劝导,促使他们互谅互让,达成和解协议,从而解决合同纠纷的活动。
仲裁是指根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自愿达成的仲裁协议,由第三者依法进行裁决,解决合同纠纷的一种方式。
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合同当事人的请求,在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审理和解决合同争议的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关系。
对于可以通过协商解决的合同纠纷,当事人应当签订书面协商协议。对于无法协商解决的纠纷,应当及时向相关负责人报告,并采取必要的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以最大限度保护单位利益。
七年前案件是否可以翻案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是否可翻案取决于是否超过追诉时效。若案件已立案或符合特定情形,则不受追诉时效限制。此外,《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也提供了具体的规定和条件。
追诉时效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从犯罪之日和犯罪终了之日开始计算的方式。文章还阐述了追诉时效的终点、延长和中断问题。对于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提出控告等特殊情况,追诉期限不受限制。若在前罪的追诉期间再次犯罪,前罪的追诉期限会中断,并从后罪成立之日重新计算
中国偷逃税款的追诉时效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最长追诉时效为十年。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将不再追诉,具体时效根据不同刑罚有所不同。对于逃税罪,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不申报将面临处罚。若纳税人补缴税款并缴纳滞纳金且受到行政处罚,通常不再追究
刑法中的追诉时效规定。根据犯罪行为的法定最高刑,追诉时效期限分为不同情况,包括五年、十年、十五年和二十年。对于同一种犯罪行为的不同情况,应根据与罪行最相符的最高刑来确定追诉时效。超过二十年后若仍认为有必要追究刑责,需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请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