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遵循以下原则: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期限应当不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受让方必须具备相应的农业经营能力。
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通过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该概念最早于1995年提出,在国发﹝1995﹞7号《国务院批转农业部〈关于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的要求。
根据《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相关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体是享有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通过转包、互换、出租、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自己享有的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阻碍这一流转过程。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客体是承包方承包权所依附的承包合同或合同标的物。实际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就是对地上权的处分,可以采取两种模式:一种是对承包合同的处分,即农户将与集体经济组织签订的承包合同有条件地转让给第三方,解除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关系;另一种是不改变与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关系,而是将承包合同的标的物转由第三方使用和控制。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处分收益或获得补偿。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户在流转承包经营权后,可以依法获得转包金、租金、转让费等流转收益,这些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或扣缴。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当事人需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等原则,且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和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也有相应限制。签订流转合同时,需注意选择适当的流转方式、签订书面合同并办理登记备案等事项。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纠纷中的“地补”归属问题。包括纠纷的类型、分类以及其与政府部门争议的区别和纠纷立案审理标准。纠纷主要涉及国家给予的各种补贴应归发包人还是承包人所有。纠纷分类包括有合同约定的和无合同约定的两种类型。此类纠纷应作为民事案件审理,
个人如何承包林地的过程。首先,需要产生承包工作小组并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接着,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需咨询专业人士避免法律漏洞。方案需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公开组织实施。最后,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若承包方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需经过特别程序
机动地的承包年限问题。机动地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而预留的土地,但存在负面作用和问题,如难以预测人地矛盾发生几率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等。中央有关文件强调控制机动地比例,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为解决人地矛盾,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机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