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设定抵押的效力问题,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担保法》第37条第(二)项和《物权法》第184条第(二)项的规定,不得以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这是因为这种承包方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为保障社员基本生活条件而普遍存在的权利,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和福利功能。如果以这种权利作抵押,一旦抵押权人行使权利,抵押人可能会失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不得以此作抵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2条规定,当事人以农作物和与其尚未分离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的,土地使用权部分的抵押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5条规定,承包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抵押债务的,应当认定为无效。
然而,根据《担保法》第34条第一款第五项、《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和《物权法》第180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在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发包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抵押。这有利于促进荒地的开发利用,并且其经营周期较长。
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中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定部门、承包期限、承包合同的订立与权利义务以及取得方式。土地承包经营权由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同用途的土地承包期限不同。承包方需按约定用途合理利用土地并承担保护义务。土地承包经营权可通过创设取得和移转取得两种方式获
农村承包经营合同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发包阶段、签订阶段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文章也介绍了农用土地的用途管理制度,强调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以及国家采取必要的法定形式实行土地用途管理等方法。
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的定义及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主要围绕归属、流转和回收等问题产生。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并可自主决定流转方式。纠纷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同时,文章也区分了土地承包纠纷与土地权属争议,前者主要为民事纠纷,
农村土地确权对农民有着诸多好处。首先,土地确权后,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抵押贷款获得资金支持。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已在部分试点区域推行,而全国范围的普及只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