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设定抵押的效力问题,我国《担保法》和《物权法》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担保法》第37条第(二)项和《物权法》第184条第(二)项的规定,不得以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这是因为这种承包方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为保障社员基本生活条件而普遍存在的权利,具有社会保障性质和福利功能。如果以这种权利作抵押,一旦抵押权人行使权利,抵押人可能会失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不得以此作抵押。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2条规定,当事人以农作物和与其尚未分离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的,土地使用权部分的抵押无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第15条规定,承包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抵押债务的,应当认定为无效。
然而,根据《担保法》第34条第一款第五项、《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9条和《物权法》第180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在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经发包方同意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抵押。这有利于促进荒地的开发利用,并且其经营周期较长。
申请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借款人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个人如何承包林地的过程。首先,需要产生承包工作小组并由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接着,拟定并公布承包方案,需咨询专业人士避免法律漏洞。方案需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然后公开组织实施。最后,发包方与承包方签订承包合同,若承包方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需经过特别程序
机动地的承包年限问题。机动地是为了解决人地矛盾而预留的土地,但存在负面作用和问题,如难以预测人地矛盾发生几率和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等。中央有关文件强调控制机动地比例,不得超过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为解决人地矛盾,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农村土地承包法对机动地
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要求,包括签约主体信息、土地信息、承包期限、土地用途、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文章详细阐述了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而保障双方的权益。
农村土地确权对农民有着诸多好处。首先,土地确权后,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抵押贷款获得资金支持。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已在部分试点区域推行,而全国范围的普及只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