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作品是指剽窃他人作品的行为。如果以营利为目的抄袭他人作品,并且情节严重、违法所得数额较大,那么就会构成侵犯著作权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以下情况之一构成侵犯著作权罪,并将受到相应的刑罚:
(一) 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
(二) 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
(三) 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
(四) 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
如果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将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抄袭行为如何被认定?
学者认为,判断抄袭与其他行为的区别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被告对原作品的更改程度。
(2) 原作品与被告作品的特点。
(3) 作品的性质。
(4) 作品中所体现的创作技巧和作品的价值。
(5) 被告的意图。
抄袭是将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作品发表。这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抄袭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是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的行为。在确认抄袭行为时,往往需要与形式上相类似的行为进行区别:
(1) 抄袭与利用著作权作品的思想、意念和观点。
一般来说,作者可以自由利用另一部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题材、观点、思想等进行新的创作,这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不能认为是抄袭。
(2) 抄袭与利用他人作品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统计数字等。
各国著作权法对作品所表达的历史背景、客观事实和统计数字等本身并不予以保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但是如果完全照搬他人描述客观事实、历史背景的文字,有可能被认定为抄袭。
(3) 抄袭与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作者利用他人作品的法律依据,一般由各国著作权法自行规定其范围。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行为一般构成侵权,但不一定是抄袭。
(4) 抄袭与巧合。
著作权保护的是独创作品,而非首创作品。如果类似作品是作者完全独立创作的结果,那么即使与他人的作品相似,也不构成抄袭。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诈骗罪中夫妻唯一住房是否会没收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房屋是合法财产,则不会被没收,但如果房屋是诈骗所得且非生活必需品,则可能会被没收。文章还讨论了被诈骗的钱能否追回的问题,指出需要综合考虑追回可能性、积极配合警方以及追缴赃款的归属等方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侵犯著作权罪的处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文字作品、音乐、美术、视听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处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权情形之一,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违法所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四)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