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罪与集资诈骗的区别
1、犯罪的对象不同。集资诈骗罪的对象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用以集资获利的资金,包括金钱与财物;但后罪即诈骗罪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即行为人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人或单位去实施诈骗行为并获取其钱财。
2、客观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直接使被骗人交付财物的行为,被骗人交付财物既可以是为了投资营利,亦可以是购买某物。集资诈骗罪与诈骗罪而言,集资诈骗罪行为是被包容的法条属特别法条,因此,对以诈骗方法骗取集资的,应当以集资诈骗罪定罪科刑。
当犯罪分子的行为触犯的是集资诈骗罪,则以集资诈骗罪定罪处罚。
非法集资罪的主要特征
一是未经有关监管部门依法批准,违规向社会(尤其是向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如未经批准吸收社会资金;未经批准公开、非公开发行股票、债券等。二是承诺在一定期限内给予出资人货币、实物、股权等形式的投资回报。有的犯罪分子以提供种苗等形式吸收资金,承诺以收购或包销产品等方式支付回报;有的则以商品销售的方式吸收资金,以承诺返租、回购、转让等方式给予回报。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集资目的。为掩饰其非法目的,犯罪分子往往与受害者签订合同,伪装成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其骗取资金的最终目的。
非法集资的主要危害一是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非法集资活动以高回报为诱饵,以骗取资金为目的,破坏了金融秩序,影响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是严重损害群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
非法集资有很强的欺骗性,容易蔓延,犯罪分子骗取群众资金后,往往大肆挥霍或迅速转移、隐匿,使受害者(多数是下岗工人、离退休人员)损失惨重,极易引发群体事件,甚至危害社会稳定。
三是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非法集资活动往往以“响应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等为名,行违法犯罪之实,既影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又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声誉和形象。
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诈骗行为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最终导致财产损害。
涉嫌非法集资罪的判决标准和相关法律规定。非法集资根据金额大小和相关情节,判刑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到无期徒刑不等,并可能面临罚款或没收财产。非法集资还可能被判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当非法集资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涉及一定金额或人数时,应依法追诉。
非法集资罪判罚的具体情况。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种罪名,文章详细阐述了不同情况下的刑期和罚金标准。对于非法吸纳和变相吸收大众储蓄资金的行为,根据违法所得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判罚。对于非法集资额度达到几百亿的情况,判罚更为严厉,可能面临
开酒店等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非法集资行为的法律判定。非法集资行为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前者扰乱金融秩序,后者则涉及欺诈行为。不同罪行有不同的量刑标准和罚款金额。同时,文章也解释了非法集资的定义和界定方式。遇到法律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