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不能犯:当A预谋杀害B时,但在深夜发现躺在床上的并不是B,而是枕头,于是拿刀的行为被逮捕。这种情况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虽然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2. 手段不能犯: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无法达到致死效果的情况。例如,A使用木棒不断打击B的要害,意图将B置于死地,但无论如何打击都无法致死。这种情况也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此外,手段不能犯还包括使用的方法无法构成犯罪。例如,A迷信地认为扎个小人能够害死B,于是每天都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并不属于犯罪。
3. 客观不能犯:客观方面的因素使得行为无法达到致死效果。例如,A想要杀死B,但是B穿着防弹背心,A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让B死亡。这种情况同样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4. 主观认识错误:例如,A开车撞死B,从B身上压过去后摸了一下确认B已经死亡,于是逃离现场。然而,C经过发现B还有生命迹象,将其送往医院并成功救活。这种情况同样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5. 能犯的未遂,有实际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例如,甲某开枪射击乙某,但乙某逃脱了。如果甲某击中乙某并可能导致乙某死亡,但由于意外原因未能杀死乙某,这种情况属于能犯的未遂。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投放致死量的毒药被发现而未遂,或者在偷窃财物时被发现而未遂。如果没有被发现,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死亡。
我国刑法中关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者的法律定性。绑架并杀害被绑架者构成绑架罪,且属于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的情形,犯罪分子将被判处死刑。文章还介绍了绑架罪与非法拘禁逼取债务的区别,包括侵犯的客体、犯罪目的和侵害对象等方面的不同。
非法拘禁罪致人轻伤的定罪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非法拘禁并造成受害人轻伤,需进行民事赔偿并受到相应刑事处罚。文章还详述了不同情形下非法拘禁的处罚标准,如涉及重伤或死亡等情况。此外,文章提及了非法拘禁的立案程序及立案标准,如持续时间、
故意伤害罪追诉时效的相关规定。依据刑法,追诉标准按法定最高刑确定,不同刑罚有不同追诉期限。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追诉期限为五年;更高刑期则对应更长的追诉期限。追诉期限可因案件立案后被告逃避侦查或审判、被害人提出控告而未立案等情况而延长。
聚众斗殴的定罪标准,包括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与者的刑罚规定。文章详细说明了导致他人轻伤和重伤的不同情形,并指出聚众斗殴与故意伤害的区别在于犯罪动机。聚众斗殴通常是为了争夺权力地位或显示英雄形象而引发纠纷,而故意伤害则是有明确的伤害对象和伤害意图。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