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象不能犯:当A预谋杀害B时,但在深夜发现躺在床上的并不是B,而是枕头,于是拿刀的行为被逮捕。这种情况属于对象不能犯的未遂,虽然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2. 手段不能犯:手段不能犯包括使用的工具无法达到致死效果的情况。例如,A使用木棒不断打击B的要害,意图将B置于死地,但无论如何打击都无法致死。这种情况也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此外,手段不能犯还包括使用的方法无法构成犯罪。例如,A迷信地认为扎个小人能够害死B,于是每天都扎小人诅咒B,这种情况并不属于犯罪。
3. 客观不能犯:客观方面的因素使得行为无法达到致死效果。例如,A想要杀死B,但是B穿着防弹背心,A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让B死亡。这种情况同样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4. 主观认识错误:例如,A开车撞死B,从B身上压过去后摸了一下确认B已经死亡,于是逃离现场。然而,C经过发现B还有生命迹象,将其送往医院并成功救活。这种情况同样属于故意杀人罪未遂,不会影响定罪,但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5. 能犯的未遂,有实际可能达到既遂的未遂:例如,甲某开枪射击乙某,但乙某逃脱了。如果甲某击中乙某并可能导致乙某死亡,但由于意外原因未能杀死乙某,这种情况属于能犯的未遂。类似的情况还包括投放致死量的毒药被发现而未遂,或者在偷窃财物时被发现而未遂。如果没有被发现,这些行为可能会导致死亡。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客观、主体和主观要件。文章指出故意杀人罪侵犯他人的生命权,其行为可以是积极或消极,但必须违反国家法律,不包括执行死刑和正当防卫等情况。文章还提及故意杀人罪的主体需具备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要求行为人明知
审查起诉的概念、作用、法律依据、流程和参考案例。审查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进行审查,决定是否提起公诉、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诉讼活动。审查起诉过程中,需遵循相关法律规定,如调查核实证据,确保程序合法。参考案例中的甲涉嫌故意杀人案,因存在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