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可处以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直至死刑的刑罚。然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或家属积极赔偿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并得到受害家属的谅解,法院可以对其从轻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2条的规定,故意杀人罪的一般量刑原则为处以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可以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的刑期需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如果经过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犯罪嫌疑人存在故意杀人的犯罪事实,但犯罪情节较轻微,受害人对矛盾的激化以及自身死亡的后果有重大过错等,可以判决其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刑事案件中,被害人或其家属的谅解对法院的量刑是有影响的。如果犯罪嫌疑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并取得谅解,法院可以从宽处罚。根据我国规定,综合考虑犯罪性质、赔偿数额、赔偿能力以及认罪、悔罪程度等情况,对于积极赔偿并取得谅解的犯罪嫌疑人,可以减少基准刑的40%以下;对于积极赔偿但没有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30%以下;对于没有赔偿但取得谅解的,可以减少基准刑的20%以下。然而,对于涉嫌抢劫、强奸等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行为,法院应当依法从严判处。
盗窃罪的追诉时效限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盗窃案件一旦立案侦查,不受追诉时效限制,但犯罪经过一定期限后将不再追诉。对于不同等级的刑罚,有不同的追诉期限。特定情况下,如逃避侦查或被害人提出控告并被相关机关立案,追诉期限将不受限制。
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近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被告林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判决结果随即被国内媒体广泛传播,在各种舆论中,赞成法院判决结果的占了绝大多数。在案件未进入正常的司法程序前,不少公众就已经基于第三种事实形成了自发的评价意见,自发
对于犯罪中止的,没有造成损害的不予刑事处罚,就是不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应减轻处罚,比如下毒故意杀人,但看到被害人痛苦挣扎,心生恻隐之心,遂将其送医院抢救,结果保住性命,仍然以故意杀人罪定罪,但是在法律规定的刑罚幅度内,减轻处罚,本来改判死刑,判
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的最高法定刑只有无期徒刑,所以盗墓罪现在不会判死刑。所以社会应对死刑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判处死刑应极为慎重,一方面须张扬社会正义,一方面也应尽最大努力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除主观责任占主导的暴力犯罪、毒品犯罪外,能轻判的尽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