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虐待行为造成的死亡方式的不同,虐待罪的量刑标准也有所不同。如果是通过捆绑、饥饿、打骂等手段直接导致幼童死亡的纯粹虐待行为,应被定为虐待罪,并且要从重处罚。如果行为人对幼童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的杀人意识,并且他认识到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那么应被定为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主观上完全是出于伤害对方的意图,那么可以被定为故意伤害罪致对方死亡。
我国刑法规定的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法定最高刑都可以达到死刑。此外,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虐待行为,我国设立了法定最高刑为七年有期徒刑的虐待罪。虽然我国的虐待罪的刑罚较轻(与国外相比),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国外刑法关于虐待致死伤的法定刑并不轻于故意重伤和伤害致死的法定刑,通常与故意伤害致死的法定刑相当。
《刑法》第260条规定,对于虐待家庭成员且情节恶劣的行为,可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如果虐待行为导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可处以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第一款罪名,只有在被告知的情况下才会被处理。最高可判处七年有期徒刑。需要注意的是,在这里要区分虐待罪导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与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之间的区别。虐待罪导致被害人重伤或死亡在主观上不应具有伤害或杀人的故意,而应是由过失导致或受害人自残、自杀导致的重伤或死亡。否则,应被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
《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虐待被监护、看护人罪。对于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患病的人、残疾人等情节恶劣的行为,可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虐待幼童行为的法律后果,包括虐待罪、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标准和刑罚差异。对于虐待造成的死亡,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构成虐待罪或故意伤害罪等。在中国,虐待罪的刑罚相对较轻,法定最高刑为七年有期徒刑。同时,《刑法修正案(九)》增设了虐待被监护、看
轰动一时的复旦投毒案近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被告林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判决结果随即被国内媒体广泛传播,在各种舆论中,赞成法院判决结果的占了绝大多数。在案件未进入正常的司法程序前,不少公众就已经基于第三种事实形成了自发的评价意见,自发
交通肇事罪不会判死刑,交通肇事罪的最高刑期是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但是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转化成故意杀人的或者故意伤害的,
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罪的最高法定刑只有无期徒刑,所以盗墓罪现在不会判死刑。所以社会应对死刑犯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判处死刑应极为慎重,一方面须张扬社会正义,一方面也应尽最大努力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除主观责任占主导的暴力犯罪、毒品犯罪外,能轻判的尽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