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时,如果财务已经入账,是否算作职务侵占,需根据贷款行为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来判断。
1. 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
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被称为“公司”,而进行企业登记从事经营活动的经济实体,如厂矿、商店、宾馆、饭店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则被称为“企业”。
2. 行为人必须具有利用职务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侵占”是指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以非法手段占有本单位的财物。例如,公司经理将本单位的财产收入转到个人账户或私自送给他人,会计人员将公司收入不入账据为己有等。利用职务的便利主要指行为人利用在本单位所担任的职务形成的便利条件,将本单位的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3. 行为人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的,犯罪目的是非法占有本单位的财产:
本罪不适用于过失行为。
证明职务侵占罪的证据材料包括:
1. 调取被害单位的企业注册登记资料和劳动合同,以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职务和身份。
2. 证据材料表明犯罪嫌疑人所占有的财物是否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3. 调取财物账目等相关证据,由司法会计审计部门作出审计鉴定报告,证明犯罪对象和数额。
4. 收集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的相关物证,例如用于平账的假发票,伪造或变造的相关帐目凭证等。
5. 证据材料表明犯罪嫌疑人所侵占财物的去向,例如挥霍或还债等。
6. 追缴的赃款、赃物需要进行拍照固定证据,并由估价部门进行估价鉴定。
7. 必要时对提取的文字材料进行文字鉴定。
8. 对案件涉及的参与人、知情人、关系人进行询问,以获取案件相关事实和证据。
诈骗罪与职务侵占罪的区别。两者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所有权的行为,但存在明显差异。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犯罪对象是本单位财物;而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犯罪对象是他人的财物。此外,两者的犯罪行为和法律规定也有所不同。
侵占罪、盗窃罪与诈骗罪之间的区别。三者中,盗窃罪和侵占罪都涉及非法占有,但时间点不同。侵占罪涉及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等三种财物,主体为一般自然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诈骗罪则是基于受害人的受骗,不完全违背受害人的意思表示。在区分这三种罪行时,需关注其侵
职务侵占罪与贪污贿赂罪的区别。前者主体是公司、企业等单位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单位财物,对象包括公共和私有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最高法定刑为十五年有期徒刑。后者主体仅限于国家工作人员,侵犯的是公共财物,法律对数额没有限制,最高法定刑为
职务侵占罪的缓刑可能性。根据《刑法》缓刑条件,犯罪分子若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可能获得缓刑。在职务侵占罪的情况下,退赃、被受害方谅解以及取保候审等条件可能有助于获得缓刑。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了职务侵占罪的量刑标准,法院将依据这些标准对犯罪者做出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