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侵犯财产罪 > 侵占财产与抢劫罪的区别

侵占财产与抢劫罪的区别

时间:2024-07-03 浏览:3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4856

侵占财产与抢劫罪的区别

侵占罪的定义与主体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

侵占罪的主观方面与构成要件

侵占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过失不能构成本罪。构成本罪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抢夺罪的定义与主体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乘人不备,公开夺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是介于盗窃罪与抢劫罪之间的一种犯罪形态,是侵犯财产罪中的一项罪名。

侵占罪与抢夺罪的区别

1. 犯罪故意的内容和产生的时间不同。侵占罪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以非暴力的手段非法占有自己已持有的他人财物,犯罪故意只能产生于持有他人财物之后;而抢夺罪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以不为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知道的秘密方法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犯罪故意只能产生于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之前。

2. 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侵占罪的手段既可以是秘密的,也可以是公开的或半公开的;而抢夺罪的手段只能是秘密的手段。

3. 犯罪对象不同。侵占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人在犯罪前已经持有的他人财物;而抢夺罪的对象则只能是行为人在犯罪前并不持有的他人财物。犯罪对象方面的差异是区分侵占罪与抢夺罪的关键因素。

4. 是否退还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侵占罪必须是拒不退还或交出他人财物的行为才构成犯罪;而抢夺罪即使窃取他人财物之后又主动退还的,也已构成犯罪,主动退赃行为只能作为一个酌定量刑情节来考虑。

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别

侵占罪和盗窃罪都以他人财物为对象,都侵犯了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主观上都是故意,并都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这是二者的共同之处。但是,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1. 犯罪故意的内容和产生的时间不同。侵占罪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以非暴力的手段非法占有自己已持有的他人财物,犯罪故意只能产生于持有他人财物之后;而盗窃罪的行为人认识到自己是以不为财物所有人或持有人知道的秘密方法非法获取他人财物,犯罪故意只能产生于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之前。

2. 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侵占罪的手段既可以是秘密的,也可以是公开的或半公开的;而盗窃罪的手段只能是秘密的手段。

3. 犯罪对象不同。侵占罪的对象只能是行为人在犯罪前已经持有的他人财物;而盗窃罪的对象则只能是行为人在犯罪前并不持有的他人财物。犯罪对象方面的差异是区分侵占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因素。

4. 是否退还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不同。侵占罪必须是拒不退还或交出他人财物的行为才构成犯罪;而盗窃罪即使窃取他人财物之后又主动退还的,也已构成犯罪,主动退赃行为只能作为一个酌定量刑情节来考虑。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离婚前财产转给孩子是否构成财产转移?

    离婚前财产转给孩子是否构成财产转移的问题。将财产转移到子女名下并不构成财产转移,因为这并非为了隐匿财产或独占违法转移的财产。根据婚姻法规定,离婚时若一方企图侵占共同财产,可以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因此,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财产转移,避免损害他

  • 如何举报公司盗窃行为

    如何举报公司盗窃行为的相关步骤和法律规定。建议发现公司存在盗窃行为时,立即报警并向公安机关提供证据。文章还详细解释了盗窃罪的刑事处罚、量刑标准以及共同犯罪的处理方式,包括罚金规定和其他转化盗窃罪的情况。如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刑事辩护律师。

  • 侵占罪与盗窃罪诈骗罪之间的区别

    侵占罪、盗窃罪与诈骗罪之间的区别。三者中,盗窃罪和侵占罪都涉及非法占有,但时间点不同。侵占罪涉及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等三种财物,主体为一般自然人,主观上必须出于故意。诈骗罪则是基于受害人的受骗,不完全违背受害人的意思表示。在区分这三种罪行时,需关注其侵

  •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法人的连带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破产法人的连带责任问题。依据企业破产法规定,公司财产承担债务,法人无需承担连带责任,除非其侵害公司利益。同时,出资人未完全履行出资义务时,管理人有权要求其缴纳。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如违规获取非正常收入或侵占企业财产,需承担民事责任,且

  • 最高院关于侵占罪自诉案件的量刑标准
  • 入室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 套路贷刑事案件的处理方法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