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客体
招摇撞骗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这与诈骗罪侵犯财产权利的区别是其主要特点之一。虽然行为人的撞骗行为可能涉及骗取财物,但由于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手段导致人民群众误以为这些不法行为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所为,直接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这也是该罪的特殊和实质性危害所在。
犯罪主观方面
招摇撞骗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出于故意,其犯罪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这里所说的非法利益不仅指物质利益,还包括各种非物质利益,例如为了获得某种政治待遇或荣誉待遇,甚至为了欺骗感情、玩弄异性等。但该罪的主观恶性一般限制在“骗”的范围内,如果行为人具有抢劫、强奸的故意,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一种威胁受害人心理,使其不敢反抗的手段,属于更为严重的犯罪。例如冒充缉私人员威胁走私分子交出走私物品,冒充司法人员逼迫被告人家属发生性关系等,应分别以抢劫罪、强奸罪等论处。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是出于虚荣心,单纯为了与他人结婚或者顺利住宿购买车船票等目的而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不构成该罪。
犯罪客观方面
招摇撞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进行诈骗行为。
(1) 行为人必须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不仅指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冒充其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例如普通机关的行政干部冒充公安机关干部,普通国家干部冒充高级职务的国家干部等。如果行为人冒充的是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如冒充党团员、高干子弟、烈士子弟、私营或集体企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采购员等进行招摇撞骗活动,不能构成该罪,达到犯罪程度的可能构成诈骗罪或其他犯罪。
(2) 行为人必须具有招摇撞骗的行为,即行为人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招摇炫耀,利用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信任,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所谓招摇撞骗是指到处行骗,因此具有连续性和多次性的特点。如果行为人只有一次这种行为,原则上不应认定为犯罪。上述两个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存在有机联系,才能符合招摇撞骗的客观要求。如果行为人只是出于虚荣心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但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如果行为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或职称,但并未实施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如果行为人既有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又有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但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非以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为手段,即两个行为之间不存在有机联系,也不构成招摇撞骗罪,其骗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可能构成其他犯罪。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卖淫嫖娼行为的处罚标准。轻微情节的卖淫嫖娼行为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和拘留。对于组织、强迫卖淫行为,根据刑法相关条款进行处罚,情节严重者可判重刑并罚款。文章还提到了特定单位人员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的处理规
校内替课替考是否违法的问题。由于相关法律规定并未明确禁止校内替考和替课行为,因此这些行为并不违法,但可能违反一些高校的规定。然而,如果涉及到组织作弊等行为,就会涉及到刑法中的相关罪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参与校内替考和替课的人员需要谨慎行事,
拒绝提供间谍犯罪、恐怖主义犯罪、极端主义犯罪证据罪的相关内容。该罪行要求明知他人有上述犯罪行为,在司法机关调查时拒绝提供有关证据,情节严重。犯罪者需承担特定的义务,如实向国家安全机关提供有关情况与证据。拒绝行为包括不明确表示不提供、躲避、推诿等方法。
冒充警察行为的法律性质。冒充警察执法行为可能构成招摇撞骗罪。主观方面,此行为必须出于故意,且目的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如物质利益或政治荣誉等。客观方面则表现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进行诈骗。法律依据为《刑法》第二百七十九条,根据情节轻重,冒充警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