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采矿罪与破坏性采矿罪在客观特征上有所不同。非法采矿罪是指在没有合法许可证的情况下进行非法采矿活动,或者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进行采矿活动,或者在被责令停止开采后拒不停止的行为。而破坏性采矿罪是指在持有采矿许可证的前提下,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进行矿产资源的开采。
非法采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矿产资源和矿业生产的管理制度以及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根据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管理法》的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矿产资源。国家可以依法将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授予特定的组织或个人,并对其采矿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因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管理制度主要指的是国家对采矿单位或个人制定的一系列行政管理制度。近年来,非法采矿活动日益严重,因此有必要将其定为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非法采矿罪的对象是矿产资源,指的是在地质运动过程中形成的,蕴藏于地壳中的,能够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矿物质的总称。其中包括各种固态、液态或气态的金属、非金属矿产、燃料矿产和地下热能等。
非法采矿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矿产资源保护法的规定,进行非法采矿活动,导致矿产资源的破坏。
非法采矿指的是没有取得采矿许可证的情况下擅自采矿,或者进入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和他人矿区范围进行采矿,或者非法开采国家规定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或者虽有采矿许可证但不按照许可证的要求进行采矿,从而导致矿产资源的破坏。
非法采矿罪的主体可以是一般主体,但一般限于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包括国营、集体或乡镇矿山企业中作出非法采矿决策的领导人员和主要执行人员,以及煽动、组织、指挥非法采矿的人员和个体采矿人员。
非法采矿罪的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犯罪主体的主观目的是为了获取矿产品以谋取利益。
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行为。主体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和单位。由此可以看出,破坏性采矿罪与非法采矿罪的最大区别在于破坏性采矿罪的构成要件中并不要求“未取得采矿许可
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违反矿产资源保护法的规定,非法采矿,矿产资源破坏的行为。非法采矿包括四种情形:。其主观目的是为获取矿产品以牟利。
违反矿产资源法的规定,采取破坏性的开采方法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严重破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两高下发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解释最新解读内容是什么
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日前联合下发的《关于办理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未依据有关规定取得相关许可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情节严重的,以非法采矿罪定罪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