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是不是伪证罪的主体
时间:2024-04-22 浏览:12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被害人是否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
一、单位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
根据我国《刑法》第305条的规定,伪证罪的主体仅限于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而不包括单位。然而,我认为刑法对伪证罪主体范围的规定不够科学,单位应该成为伪证罪的主体。首先,单位作为虚拟的人格化实体,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虽然在刑事诉讼中,单位的证言是通过特定自然人的决策形成的,但一旦这些决策上升为单位整体的思想,就已不再是特定自然人个人意志的选择,而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的行为,是单位行为的一部分,且不能脱离单位而存在。因此,单位应对代表其意志并出具证明的行为负责。其次,单位是一个人格化的社会系统,它在“作证”中的意志体现和行为实施与自然人不同,单位的意志是复合一体的。因此,不能因为单位具有复合性而否定其单一性,否则将等同于承认单位犯罪实际上是单位和自然人共同犯罪,或将一个单位拆分成两个人。如果单位出具虚假证明,根据单位犯罪的情况,犯罪主体是一个,刑罚也应当加于以单位名义出具证明的单位。相反,如果单位出具虚假证明,而以伪证罪为由追究自然人的刑事责任,这与刑法原则中的罪责自负、刑止于一身相矛盾。最后,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从立法的统一性角度考虑,我国刑事立法也应承认单位可以成为证人,单位故意提供虚假证明应构成伪证罪。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单位出具证明作为证据使用的情况屡见不鲜,这表明单位可以作证。为了使立法与司法实践保持一致,有必要在立法上承认单位可以成为伪证罪的主体。
二、记录人不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
根据我国《刑法》第305条的规定,记录人可以成为伪证罪的主体。然而,我认为记录人作虚假记录的行为应构成徇私枉法罪,而不是伪证罪。首先,记录人作虚假记录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与伪证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不同。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记录人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一样,属于国家司法工作人员的性质,与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身份有着质的差别。记录人故意作虚假记录,不仅妨碍了国家司法活动,还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与伪证罪所侵害的客体有较大差别。其次,记录人并不具备证人的一些特性。证人是在案件发生之前就了解案件情况的,而记录人仅是将证人等主体陈述的内容加以记录、整理的人,他们并不了解案情。此外,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所有笔录都应经被询问人或讯问人阅读或向他们宣读,经他们同意签名后方有效。因此,记录人对本来就真实的证据进行的篡改行为,显然是利用职务之便,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进行追诉,或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进行包庇,这种行为应构成徇私枉法罪。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特殊地位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所处的特殊地位。被害人在公诉案件中不承担举证责任,但仍需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提供某些证据协助查明案情。被害人的陈述作为独立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被害人查阅案卷的权利
被害人在特定情况下享有查阅案卷的权利。在自诉案件中,被害人有权利查阅案卷,但在刑事公诉案件中,被害人通常被认为不具备查阅案卷的权利。被害人可以向检察院提出申请并说明理由。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还享有一系列权利,如提出控告、参加法庭调查和辩论等。与此同时,
-
刑事和解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刑事和解的定义及其在刑事诉讼中的适用范围。刑事和解是指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通过调停人或其他组织直接沟通、共同协商,达成民事赔偿和解协议后,司法机关可不再追究刑事责任或从轻减轻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新刑诉法规定,涉及民间纠纷引起的犯罪案件、盗窃罪犯等可适用
-
合法财产受到侵害的处理方式
合法财产受到侵害的处理方式。如果侵害行为构成犯罪,被侵权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赔偿,侵权人需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同时承担侵权责任;若财产损失不构成犯罪,被侵权人可要求侵权人赔偿。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包括针对国家财产或集体财产
-
侵财案件中的民事责任
-
人民检察院起诉决定的依据和程序
-
刑事附带民事有伤残赔偿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