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单位应被视为伪证罪的主体。单位是一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逐渐出现和发展起来的犯罪行为。目前,世界各国的立法都普遍原则上对对单位实施的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给予刑罚处罚。虽然我国1979年通过的《刑法》中没有单位犯罪的规定,但1997年修改后的新《刑法》确立了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虽然单位在刑事诉讼中的“作证”是通过特定自然人的决策而形成单位整体的思想,但这些决策一旦上升为单位的整体思想,已不再是特定自然人个人意志的选择,而是在单位意志支配下的行为。因此,单位应对代表其意志而对案件情况出具证明的行为负责。此外,单位作为一个人格化的社会系统,在“作证”中确实不同于自然人,单位的“作证”是集于复合一体的行为。因此,单位可以构成伪证罪的主体。
其次,记录人不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根据我国《刑法》第305条的规定,记录人可以构成伪证罪的主体。然而,我认为记录人作虚假记录的行为应构成徇私枉法罪,而不是伪证罪。首先,记录人作虚假记录行为侵害的客体与伪证行为所侵害的客体不同。记录人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一样,属于国家司法工作人员的性质,与证人等诉讼参与人的身份有质的差别。记录人故意作虚假记录,不仅妨碍了国家司法活动,也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的廉洁性,与伪证罪的侵占客体有较大差别。其次,记录人并不具备作证的特性。记录人仅是将证人等主体陈述的内容加以记录、整理的人,并不了解案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所有笔录都应经被询问人或讯问人阅读或向他们宣读,经他们同意签名后方有效。因此,记录人对本是真实的证据进行的篡改行为,利用职务之便对无罪的人进行追诉,或故意包庇有罪的人不受追诉,应构成徇私枉法罪。
综上所述,单位应被视为伪证罪的主体,而记录人不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这样的规定既符合科学性,也能统一立法和司法实践。
中国高考作弊行为的处理措施以及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处罚。根据不同情节的作弊行为,可以采取取消成绩、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等处理措施。同时,《刑法修正案(九)》对组织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组织作弊者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和罚款等处罚。文章还详
伪证罪的严重后果以及其在法律中的认定。伪证罪对国家司法秩序和当事人权利造成严重危害,其认定需区分与非罪的界限、与诬告陷害罪、包庇罪和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只有在特定情形下,如伪证行为导致严重后果等,才应追究刑事责任。
吸毒行为的法律定义和处罚措施。吸毒行为不被视为刑事犯罪行为,但会受到行政处罚,如拘留和罚款。对于吸毒成瘾人员,可责令接受社区戒毒或强制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适用于特定情形,期限为二年。怀孕或哺乳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以及未成年人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
妨害公务罪的构成和情形。该罪行包括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此外,还包括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等情形。行为人使用暴力导致严重后果的,可构成妨害公务罪。法律依据为《刑法》第277条。摘要中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