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证罪是指在刑事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进行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具体而言,虚假的证明包括证人提供虚假证言,鉴定人提供不符合事实真相的鉴定结论,记录人提供不真实的记录,翻译人提供歪曲原意的翻译。隐匿罪证则指掩盖歪曲事实真相、毁灭证据,将应该提供的证据予以隐匿。
伪证罪的客观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是指对案件构成犯罪、犯罪的性质或对罪行轻重有重大影响的情节。
如果伪证的事实无关紧要、对案件的处理影响不大,不能以伪证罪论处。至于伪证行为是否造成了错判,不影响定罪,但可作为量刑的情节予以考虑。
伪证罪适用于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行为。然而,在一般责任事故调查处理中、审计、监察等行政活动中发生的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行为,不能以伪证罪论处。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行政领导人、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伪造、变造、故意毁灭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将受到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追究刑事责任。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对于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单位、单位直接责任人员、单位负责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审计机关可予以警告、通报批评,并可酌情处以罚款;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审计机关将提请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尽管这些行为在客观上也表现为隐瞒事实真相、毁灭、伪造、隐匿有关资料,但由于不是发生在刑事诉讼中,所侵犯的客体不同于伪证罪,因此只能按照其他犯罪的情况进行处理。
中国伪证罪的量刑标准及定义。伪证罪适用于刑事诉讼中,犯罪主体包括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重要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的行为,最高可被判处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伪证罪具有其特殊性,在不同国家的法律中也有所体现,但其定义与量刑标准因各国法律而异。
我国刑法中的伪证罪,详细阐述了证人、鉴定人等在刑事诉讼中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等行为将面临的法律处罚。同时,也介绍了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在刑事诉讼中的相关罪行,强调只有在故意伪造证据的情况下才构成犯罪,无意失实不属于伪造证据的范畴。
伪证罪的刑罚规定。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中故意作虚假证明等行为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处罚,情节严重者将面临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伪证罪的对象是司法机关的刑事诉讼活动,客体要件限于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
伪证罪的管辖问题。伪证罪的管辖以犯罪地法院为主,被告人居住地法院为辅。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发生地和犯罪结果发生地,被告人居住地包括户籍地和经常居住地。同时,最初受理的法院审判为主,主要犯罪地法院审判为辅。对于伪证罪的处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可处以不同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