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国企人员可以构成受贿罪。受贿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国家工作人员。根据《刑法》第93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即当然的国家工作人员;二是在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即拟定的国家工作人员;三是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受贿罪中的经济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行为。这种违法行为发生在经济往来活动中,被理论界称为经济受贿。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是指违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行政措施、发布的决定和命令中关于在经济往来中禁止收受回扣和各种名义的手续费的规定。
在经济交往中,经营者给予对方折扣是指以明示方式给对方价格折扣,必须如实入账。折扣是指在销售商品时以明示并如实入账的方式给予对方的价格优惠,包括支付价款时按一定比例退还的形式。而回扣是指销售商品时经营者在帐外暗中以现金、实物或其他方式退还对方单位或个人一定比例的商品价款。帐外暗中是指未在财务帐上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转入其他财务帐或做假帐等。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对犯受贿罪的处罚将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来决定,索贿的将被从重处罚。另外,对于司法工作人员而言,如果他们在司法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出枉法裁判的行为,将面临更严厉的惩罚。
除了受贿罪,我国法律还规定了其他与受贿罪相关的罪名。比如,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构成数额受贿罪。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金融业务活动中索取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也构成受贿罪。
受贿罪的定义和危害,包括侵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国家机关的形象声誉以及财产关系等。在法律层面,介绍了犯罪中止的定义和刑法对受贿犯罪中止的规定,指出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或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中止犯,在处罚上应视情况免除或减轻。
关于采购要回扣未遂是否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法律问题。根据相关法律条文,未遂犯可以根据既遂犯的情况从轻或减轻处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涉及公司、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索取或收受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对于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人员的不同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及国家财经管理制度,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表现是未经批准擅自挪用公款。根据相关法律,挪用公款罪包括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目的、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从
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营利活动,数额达到一定标准将构成挪用公款罪,由检察院反贪污贿赂局负责立案侦查。对于未达标准的行为,将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发现挪用公款行为应立即报案,以确保合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