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渎职罪 > 滥用职权是一种故意犯罪吗

滥用职权是一种故意犯罪吗

时间:2024-11-24 浏览:5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5642
刑事犯罪可以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类,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希望犯罪危害结果的发生,那么滥用职权罪是不是一种故意的刑事犯罪?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滥用职权是否构成故意犯罪

滥用职权罪是一种故意犯罪,而不包括过失行为。如果是过失行为,则可能构成玩忽职守罪。

相关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如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滥用职权罪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滥用职权罪的经济损失认定

滥用职权罪指的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超越职权,违法决定、处理无权决定或处理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对于滥用职权罪的损失,尤其是经济损失的认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

认为重大经济损失指的是在人民检察院立案前,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确实无法挽回的、由犯罪嫌疑人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

第二种观点

认为应以立案侦查时行为造成的损失为最后的损失时间。

第三种观点

认为如果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挽回了损失,就不能认定为造成实际损失。换言之,损失是否造成应以检察机关在审查起诉时是否挽回了损失为标准。已经挽回的损失则不算作实际损失,反之则构成经济损失。

第四种观点

认为应以法院受理案件时行为人确实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最后的实际损失。

第五种观点

认为以审宣判前行为人确实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最后的实际损失。

根据《立案标准》附则(四)的明确规定,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立案时确已造成的经济损失。在移送起诉前,犯罪嫌疑人及其亲友自行挽回的经济损失,以及由司法机关或犯罪嫌疑人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挽回的经济损失,不予减扣,但可以作为犯罪嫌疑人从轻处理的情节考虑。因此,应采纳第二种观点,即以立案侦查时行为造成的损失为最后的损失时间。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报复陷害罪会如何量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实行报复陷害的,应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报复陷害罪的犯罪客体是公民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举报权等民主权利和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诬告陷害罪在主观方面

  • 刑法中哪些行为算私闯民宅

    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在家中安装隐蔽摄像头来作为私闯民宅者的视频取证。

  • 私闯民宅能追究责任吗

    法律规定,行为人非法搜查他人住宅的,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该罪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是故意的心态。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司法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对这种情况,应以行为人实施的目的行为定性,而不另定非法侵

  • 打击报复会计人员罪如何量刑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表现在授意、指使殴打会、统计人员。滥用职权,侵犯会计、统计人员的合法权益。

  • 滥用职权罪存在共同犯罪吗
  • 滥用职权有共同犯罪吗
  • 滥用职权是一种故意犯罪吗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