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都属于渎职罪,其同类客体都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然而,各种具体的渎职罪在直接客体上存在着特殊性。因此,为了准确掌握罪行的本质属性,并划清不同罪行之间的界限,必须研究各种罪行的直接客体。
(1)行为性质上的区别:
滥用职权罪的本质属性是对职权的“滥用”,表现为超越职权的滥用和违法行使职权的滥用。超越职权的滥用是指行为人超越法定权力范围,违法决定无权决定的事项、擅自处理无权处理的事务。违法行使职权的滥用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定办事程序,胡作非为,滥施淫威,随心所欲地违法处理公务。
玩忽职守罪的本质属性是对职守的“玩忽”,表现为不履行职责和不认真履行职责。不履行职责是指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对法定职责义务,该为而不为,放弃职守、擅离岗位。不认真履行职责是指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对法定职责义务,马虎草率、敷衍塞责。
(2)行为方式的主要区别:
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都可以由作为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构成。滥用职权罪主要表现为以作为的方式超越法定职权,决定、处理无权处理的事项,或者违法行使职权随心所欲处理公务。玩忽职守罪主要表现为以不作为的方式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该为而不为,放弃职守、擅离岗位、不履行职责。
(3)结果要件要求上的区别:
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的行为人在主观恶性上有一定的差异。
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
滥用职权罪主要由故意构成,个别情况下也可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故意的滥用职权可以是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例如,执法人员基于报复动机,滥用职权去罚没个人或单位财产,非法拘禁他人等,属于直接故意。执法人员基于私情、私利,该为而不为,该扣押、查封的财产而不去扣押、查封,对故意拒不履行职责而导致的危害后果听之任之,属于间接故意。
玩忽职守罪主要由过失构成,少数情况下也可以由间接故意构成。玩忽职守罪的主观过失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应恪尽职守,时刻保持必要注意,但行为人却持一种疏忽大意或过于自信的心理,对自己的玩忽职守行为可能导致的危害后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可以避免,以致造成重大损害结果。
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辩护内容。文中介绍了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的基本概念和相关法律规定,并指出XX区价格认证中心的《价格评估报告书》不能作为定案依据,同时李XX出售国有资产的行为已超过追诉时效。最终请求法院依法宣告李XX无罪。
入党政审不合格的8种情况。这包括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与非法组织和罢工、玩忽职守、贪污受贿、违反财经纪律、滥用职权、泄露国家秘密以及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等行为。党员需遵守党纪国法,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
渎职行为的表现以及处理方式。渎职行为包括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和徇私舞弊三种类型,对于此类犯罪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根据不同行为特征,渎职罪可分为三大类别。在中国,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的刑事责任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而韩国在合
渎职罪中涉及国有资产管理的犯罪,特别是导致公共财产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导致他人死亡的情节。狭义上,此类犯罪可能面临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广义上还包括多种类型,如徇私舞弊型、滥用职权型和玩忽职守型等。这些行为不仅破坏国家机关运作,也给国家和人